人為何會衰老
據《人民政協報》報道,目前,世界上有一些科學家正試圖通過各種研究方法,揭示衰老的機理,尋找延緩衰老的方法。
端粒在與衰老有關的眾多學說中,染色體端粒長度的改變一度被認為是最具說服力的假說。端粒是真核細胞內染色體末端的DNA重復片段。30多年前,美國科學家海弗利克發現,細胞群中的大部分成纖維細胞經歷了一定次數的分裂后便不再分裂。海弗利克猜測細胞內有一個限制細胞分裂次數的“鐘”,后來通過細胞核移植實驗發現,這個“鐘”位于細胞核的染色體末端——端粒上。
而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中心最新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衰老似乎和端粒的長度有關。實驗顯示,端粒很長的蛔蟲容易衰老,而端粒很短的蛔蟲生命力卻旺盛;一些長壽物種(如人類)的端粒遠遠短于短壽物種(如老鼠)的端粒。目前還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什么,但科學家認為端粒應該不是控制衰老和壽命的唯一因素。
衰老基因科學家們很早就注意到,人類子女的壽命與雙親的壽命有很大的關系。他們推測,人類的壽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遺傳,衰老過程很可能與分化、發育一樣,是由遺傳程序早已安排好的。因此,細胞中是否存在“長壽基因”與“衰老基因”,越來越受到科學家的關注。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無法改變;人人又都希望能延緩衰老,永葆青春。這是一對矛盾。其實,各種動物(包括人)的最高壽限都相當穩定,所以現在科學家更多地關注如何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延長老年人的健康期、縮短帶病期,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什么“延年益壽”。小編認為,不管將來是否有辦法可以延緩衰老,只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積極的心態,就一定能過出高質量的人生。
女性并非天生膽小
據美國《科學新聞》雜志報道。科學家發現,女性對蜘蛛、蛇或老鼠的恐懼可能由進化決定。
卡內基一梅隆大學的拉基森教授找來年齡為11個月大的男嬰和女嬰各10名參與實驗。他把蜘蛛圖片和代表恐懼的表情圖片放在一起展示給孩子們看,旨在告訴他們蜘蛛是令人生畏的動物。
結果,與同齡男嬰相比,女嬰能更快建立起蜘蛛等恐懼刺激物和消極面部表情的聯系。實驗表明,女孩能更快學會懼怕危險動物。
他把兩性對蜘蛛的反應差異歸結為進化結果:恐懼感可以幫助史前女性免遭危險動物攻擊;但男性在打獵過程中必須克服恐懼感。他解釋說,在史前社會,女性要承擔照顧幼兒的任務。如果被毒蛇或蜘蛛咬傷,她們就不能繼續照顧幼兒。“但男性在打獵過程中必須冒險。他們別無選擇,必須克服恐懼感。”所以,女性在一定年齡學會懼怕危險動物是為保護自身,并不是她們天生比男性膽小。“其實,害怕坐飛機、打針的女性并不比男性多。”拉基森這樣說。
從現在起,別再嘲笑女生膽小啦,因為這是科學結論。另外,小編的親身經歷也可作為例證:小編雖是男生,可從小就怕蛇。更要命的是,還被膽大的女生拿著蜘蛛嚇哭過。唉,往事不堪回首,科學的力量不服不行。
迷路時為何會繞圈走
據科學新聞網站“科學此刻”(scienceNow)報道,當冒險小說及恐怖電影中的主人公在一個陌生環境中迷路,尋找出路逃生時,總會絕望地繞圈行走,最終無法走出,這讓讀者或觀眾為他們揪心。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若人們行走時沒有任何路標指引,很容易繞圓圈行走。
在其中一項實驗中,15個志愿者被蒙住雙眼,試圖沿直線穿過一片空曠的空地。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沿著這條路線蜿蜒前行,偶爾會繞圈。之前研究人員推測,繞圈行走可能是因為人們的左右腿不一樣長,這會導致他們走路時傾向于向左轉或向右轉。然而在這次研究中,大多數志愿者并沒有明顯的向左轉或者向右轉的傾向。甚至為了使左腿和右腿長度有明顯差異,研究人員故意給志愿者的左腳或者右腳的鞋墊上12毫米高的底。不過研究人員還是沒有發現腿的長短與向左轉或者向右轉的傾向有任何明顯的聯系。
研究人員從這一研究結果中推斷,人們有時走路會轉圈的原因在于大腦。當人們蒙上雙眼時,大腦就不得不勾畫出一條直走的路線圖,而這一勾畫過程所依賴的信息很有限,比如前庭系統(傳遞平衡感知信息)以及肌肉和關節中的運動傳感器的輸出。索曼說:“所有這些信號都會出現微小的差錯。”通常來講,就是這些差錯引導人們在某個環境中轉圈行走。
研究人員還發現,可見的線索,如太陽或者太陽產生的陰影,會幫助人們克服繞圈行走的傾向。
小編以前就一直納悶,為什么電視劇里的主人公被困森林后拼命往外沖時,過一會兒總是會回到原地?現在明白了,原來他們是在繞圈走。當然,想不繞圈走還是有辦法——就是帶上個GPS,而且眼睛不能被蒙起來。
要敢于“好高騖遠”
2009年9月7日下午,重慶一中的報告廳里座無虛席,他們正在等待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前來作報告。很快,一位老人面帶笑容地走了進來。“要敢于‘好高騖遠,”老人說,“這是你們的任務!”這位老人者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嚴陸光。他的話引起了現場極大的反響。報告結束后,記者們圍上來,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是關于那句“要敢于‘好高騖遠”的,因為在一般人看來,好高騖遠是比喻不切實際的幻想,是個貶義詞,這位知名學者怎么會用一個貶義詞去勉勵中學生呢?
其實,嚴院士是鼓勵同學們要有大膽的創新精神,要樹立遠大理想,目標要“高”,眼光要“遠”,這不就是“好高騖遠”嗎?事實上,中國最缺乏的就是有遠大理想的創新型人才,所以嚴院士希望用這句驚人之語來“點醒”下一代。
“我們這一代是趕超的一代,在這一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基本上是跟著世界走;你們應該是創新的一代,你們要讓世界跟著中國走。”正如嚴院士所希望的一樣,中國的年輕一代要敢于并善于引領世界科技的潮流,做“好高騖遠”又腳踏實地的新一代。
(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