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美麗的愿望,長大以后能播種太陽……”想當初在幼兒園,咱們都唱過這首《種太陽》。殊不知,自從對太陽的原理與結構有所了解后,科學家們—直都夢想在地球上DIY一個太陽出來。如果真像歌中唱的那樣:“……一顆掛在北冰洋,一顆掛在冬天……”,那么《Geek》對全球變暖表示擔憂。不過,作為Geek的咱們不能貿然斷定人造太陽的計劃就會嚴重影響地球的生態平衡。作為一項新的能源探索計劃,這玩意兒依然值得期待。
也許是考慮到物理學和材料學的技術現狀,近100年以來,雖然很多科學家都想搞出一個人造太陽來,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認為要制造出一種能夠經受住核聚變反應的容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目前,人類已經可以控制核裂變的過程(類似原子彈的原理),并在全球各地建設了許多核電站,但是要控制核聚變(類似氫彈的原理)似乎還不太現實。
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利弗莫爾(Livermore),一個叫“美國國家火炬計劃(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簡稱:NIF)”的組織早就開干了。他們計劃在地球上制造一顆小型人造“恒星”,并把它點亮。為了完成人類歷史上的這次創舉,他們花了12年的時間建造了龐大的試驗場。整個實驗設備由一個直徑32英尺(9.75米)的核聚變反應容器和龐大的附屬設備構成,總面積有三個足球場那么大,為了保證實驗的效果,工作人員只有經過異常嚴格的除塵消毒之后才能進八容器內進行安裝和調試的工作。而光是為了完成調整工作,他們都花了整整1年的時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