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天下大事的Geek應該都知道,2009年2月7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發生了史上最嚴重的叢林大火。這場大火至少造成超過200人死亡,2000多所房屋被毀,7000多人無家可歸,火災景象可謂相當慘烈。按道理說,在澳大利亞這個溫暖干燥的地區,叢林火災應該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如果火勢比較溫和,甚至對生態系統有益。例如小火能夠燒掉干枝枯草,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大多數樹木和高高的植物都能夠在普通的林區火災中存活,而且頻繁的小火也會減少發生災難性大火的隱患。此外,當地針對叢林火災的應急機制也比較完善,本該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員傷亡。那么,為什么這次火災的后果會如此嚴重?據科學家分析,雖然此次火災造成巨大損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維多利亞州附近多是容易被引燃的灌木和桉樹,大風和可能存在的人為縱火,以及部分民眾逃生的遲緩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異常的天氣——2月7日,維多利亞州的氣溫達到歷史新高48.4度,極度的炎熱和干燥造成了野火的肆虐。
這正是全球氣候變化造成重大影響的個實例。不僅如此,氣候模型表明,澳大利亞的夏天將會變得越來越干燥,越來越炎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預計,到2080年,澳大利亞甲部的平均溫度可能增加8度,海岸線400公里附近范圍內的陸地的溫度將會上升5.4度,降雨量可能減少80%以上。由此帶來的叢林火災的風險當然越來越高。除了澳大利亞的叢林之外,地球上的其它干燥且植被茂密的地區也置身于自然火災的極大威脅中。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干燥的氣候容易引發野火,叢林大火會抑制植被的生長,植被減少自然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量也會減少,而溫室氣體的增加就會促使全球溫室效應加劇……如此,一個惡性循環就形成了。
看來,人類應該做點什么來預防這種超過控制的自然大火。歐美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正在采用“計劃燒除”的防火方法,其思路是不時地引燃森林中的部分枯木以防止大火。生態學家也在評估燃燒不同種類植被的最好時間,以期找到最好的策略,盡可能降低人工火災對植被造成的損失。《Geek》在此提醒大家:天干物燥,玩野戰可以,但最好不要玩野火,煙塵污染大氣不說,萬一燒到花花草草可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