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認為記憶是連接在一起的一群腦細胞才具備的功能,然而一個單獨的腦細胞也并非咱們想像的那樣微不足道——它“獨自一人”也能記住一些東西。根據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科學家最新的一項研究,位于大腦前部的單獨的神經細胞(稱為神經元)可以保留“記憶的痕跡”一分鐘或者更久。研究人員發現,在小白鼠的大腦中,短暫的回憶被保存在大腦最發達的部分,其工作方式類似于電腦上的內存。具體來說,神經元就像大腦中的RAM(隨機存取記憶體)樣,是允許多任務的可擦寫的臨時存儲設備,而不像硬盤那樣能夠永久保存數據并允許重復調用同樣的信息。
雖然這個結論是用小白鼠的大腦而不是用人類的大腦試驗出來的,不過這兩者的功能十分相似,所以這一發現有助于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大腦是怎樣存儲快速變化的信息的。例如,職業賭徒在玩“二十一點”時能夠記下每張牌的順序,靠的就是這種單細胞存儲“裝置”。不過這種記憶對酒精和噪音干擾的破壞性影響十分敏感,如果賭場老板知道了這點,說不定會提供免費啤酒吧!
當然,開展這項研究并不是為了賭場的贊助,科學家研究短期記憶的真正目的是探索藥物成癮、注意力障礙和壓力導致的失憶等癥狀的具體成因。為了進一步了解這種短期記憶過程與上癮的關系,研究人員對記憶緩存神經細胞使用了多巴胺。多巴胺是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一種激素,定水平下的多巴胺會使人興奮并集中注意力,上癮也與它有關,但濫用藥物會使多巴胺激增并超過大腦的負荷。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反復接受上癮劑量的可卡因會降低記憶緩存細胞的活性,損害這種短期記憶的痕跡:而種針對神經細胞的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功能上和多巴胺相似,但化學結構不同的種藥物,副作用較小)能使神經細胞的“注意力聚焦”,從而減少記憶痕跡受到的干擾。科學家們的目標是開發藥物和遺傳工具來操縱或者擴大記憶容量,讓人們在面對上癮的誘惑時傾向于作出更明智的決定。對于那些已經藥物成癮的人來說,則是增強其大腦與決策有關部分的機能,讓他們在濫用藥物之前能夠考慮清楚后果并懸崖勒馬。如果這種藥物能夠順利研制出來的話,《Geek》十分看好它的市場前景,畢竟在中國就有幾百萬因“網絡成癮”而變成“精神病”的患者等著特效藥來拯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