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已經患上嚴重的投資依賴癥的情況下,如果大力調整結構,很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的減速,如果放任這種結構,政策繼續集中于保增長,則結構的惡化同樣會導致相當嚴重的經濟乃至社會政治后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明年經濟工作,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了調子。按照慣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是在12月份召開。當前的經濟形勢處于一個極為微妙的時機,如何進行抉擇,考驗著決策者的治國智慧。
從2008年底開始,面對經濟衰退的趨勢,“保增長”成為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政府也全面采取了各種財政、貨幣甚至政治措施。至少從宏觀層面來看,效果還不錯,“保八”已經不成問題。
然而近來,經濟學界和市場剛剛形成的樂觀心理又蒙上陰影。綜合起來,目前決策者面臨兩個兩難困境。
首先,從國內看,各界對通貨膨脹的擔心越來強烈。實際上。按照另外一種經濟學理論,大規模擴張性貨幣政策本身就意味著通貨膨脹的開始,并且,從年初開始,這種通貨膨脹就已經在股市、房市等資產性市場清晰地表現出來,各地房屋價格的瘋狂上漲就是通貨膨脹的表現。隨后,價格上漲蔓延到水、電、氣等公用事業領域,也蔓延到食品、農產品等領域。接下來會不會蔓延到其他領域?
從國外看,迪拜債務危機爆發,引起全球對于第二次金融動蕩和經濟衰退的擔心。盡管中國金融監管層和相關機構再三澄清,這場危機對其沒有直接影響,但無人能夠排除間接影響。事實上,這種間接影響可能很大,假如它確實引爆全球、哪怕只是美國的第二次金融動蕩和經濟衰退。因為,今年以來,中國的出口一直處于低迷狀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如果出口再度萎縮,則經濟增長的壓力就會陡然加大。
這兩個動向,對決策層施加的是完全相反的壓力:后者要求政府繼續維持寬松的經濟政策,但這就意味著,價格上漲將會蔓延到更多領域,從而導致大面積通貨膨脹。而如果為應對通貨膨脹壓力,過早地收緊貨幣政策,則經濟有可能第二次探底,全球可能出現的第二次衰退將使問題更為嚴重。
第二個兩難困境指總量增長與結構惡化的同時存在。中國經濟之所以陷入本次衰退,與外部的結構失衡有關系,但主要還是內部的結構失衡所致。這就是人們廣泛談論的投資、出口與消費的失衡,而導致這種失衡的根源則是在經濟過程中,不同人群參與經濟剩余分配的權利也就不平等。在這種制度環境下,經濟的高速增長反而急劇地擴大了收入差距:首先是各級政府的收入增長大大超過民間;其次,民間財富急劇地向高收入群體傾斜,中低收入群體的相對消費能力日趨低下。而這樣的收入結構是無法支撐消費型增長的,經濟只能依賴出口和面向出口與基礎設施的投資來維系搞增長。
2008年底后,政府為應對經濟衰退出臺種種保增長政策,反而讓這種失衡的結構更為突出。從2008年11月份確定4萬億救市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來,金融機構開始投放數量驚人的貨幣和信貸,其中大部分都流入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之手。由此而出現了大規模的國進民退現象,由此也出現了投資增長一枝獨秀的現象,投資相對于消費的比例達到創紀錄水平。當然,在此過程中,社會不同群體的收入分布不均狀況也就更加惡化了。
增長目標與結構惡化之間也是一個兩難。在中國經濟已經患上嚴重的投資依賴癥的情況下,如果大力調整結構,很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的減速,尤其是在目前宏觀經濟本身比較脆弱的時候。但如果放任這種結構,政策繼續集中于保增長,則結構的惡化同樣會導致相當嚴重的經濟乃至社會政治后果。
面對這兩個兩難困境,決策者其實已經有了基本應對策略。在此之前,中共中央11月24日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明年經濟工作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意見和建議。而11月27日的政治局會議宣布,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過,會議也提出,要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要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加注重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對于投資,會議確定的方針是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完善和落實鼓勵民間投資相關政策。
應當說,這套政策組合還是比較均衡的,但可以預料,在慣性作用下,結構調整不大可能有實質性動作,各部門、各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仍將會在保增長上大做文章。這是禍是福,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