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盛梅
提起博物館,許多同學都會想到動物博物館、昆蟲博物館、土壤博物館、植物博物館等等。但你聽說過空氣和水博物館嗎?呵呵,別著急,下面我們就與水和空氣博物館來個零距離接觸吧!
墨爾本的空氣博物館
一般來講,經過檢驗的空氣就已經完成了使命,應該被釋放回大氣中去。但澳大利亞墨爾本一位科學家弗雷澤博士想,這些空氣樣本一旦被釋放就會永遠難尋,要是把這些空氣樣本像標本一樣歸檔存放起來就好了。于是,這個別出心裁的“空氣博物館”誕生了。里面分門別類存放的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你可別小瞧了這些已經封存多年的空氣,因為它們可能掌握著預測地球大氣層未來前途的密碼。
弗雷澤博士和他的同事每年都要采集四次空氣樣本,每次采集一立方米。從1978年以來,他已經收集到了大量的空氣樣本。弗雷澤博士收集到的空氣資料記錄了過去30年來地球大氣層發生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和人類的生產活動有著直接的聯系。“如果我們看看從1978年開始收集的那些年頭較長的空氣樣本,我們從中找不到現在空氣中含有的一些化學成分,那么我們就會知道在70年代這些化學品還沒有被排放到空氣中。有一些很明顯的樣本能夠說明這種變化。比如碳氫氟化合物就是在90年代中期才出現在大氣里的。”弗雷澤博士說。
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還利用這個空氣博物館提供的近二三十年的空氣數據與幾百甚至幾千年前保存在南極冰川里的空氣資料進行對比,從中探討地球大氣層變化的規律。這樣,它就可以間接告訴我們未來的空氣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漢堡的水博物館
德國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總數在2000家以上,除了藝術品、家具、畫像、服裝等各種收藏品博物館外,還有許多特殊的博物館,如機械設備、紙牌、狩獵、面包博物館。更有甚者,在漢堡,還有一家水博物館。
水博物館位于漢堡自來水公司的一個小院內。在這個小院里,一個巨大的廢棄的水管接頭,矗立在草叢里,想必這就是一種實物雕像吧。走進博物館,一眼看上去,這個博物館的書面資料和圖片很少,幾乎都是仿真的模型:古時挑水的婦女、古老的供水系統、縮小的過濾裝置等。細看才會發現很多東西都“藏”了起來:一張大木桌旁安了一個手搖把,一搖它,桌面上就會依次出現配著文字說明的圖片;在一個大柱子里藏著很多豎著的塑料片做的書頁;一個圓形的桌面周邊有許多玻璃窗,只要你把手放在上面,手的溫度就會將感應燈打開,圖片就會清晰地展現在你眼前。在一幅巨大的百年前漢堡城市供水管網的圖片前,攤開著一本被做成報紙大小的木質大書,書翻起來很吃力,翻開一頁,就有翻開沉重歷史的感覺。
漢堡的整個水歷史在這里會很巧妙地進入參觀者的眼簾。比如從一個粗大木樁的小孔里可以看到用模型演示的漢堡距今900年的供水系統。當時,人們把河里的水用汲水工具抽上來,再輸送到富人的家里。還可以看到,在300年前,漢堡出現了許多染房,都是直接用河水進行染色,導致河水污染非常嚴重。由于供水系統不發達,1842年漢堡的一場大火竟然把整個城市燒毀了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