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
要想把“法比天大”變成現實,首先就要將法和權力徹底“松綁”,讓法律比“批示”更管用——不管是要抓人的批示,還是要放人的批示。
溫家寶總理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講話,時隔一年半,被《法制日報》公開發表,據說是趕12月4日這個普法宣傳日。他在向大學生具體演繹法治精神的核心——“法大于天,法治天下”時,有幾則語錄振聾發聵:
“憲法和法律的尊嚴高于一切。”
“一切組織和機構都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有法不依,不如無法。”
“從每一個老百姓切身的生活來講,也要靠法律來保護他們自由的權利,保護他們全面發展的權利。”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就是政府的良心。”
“立法必須要做到公,執法必須要做到平。”
媒體敏感地注意到“法比天大”的新穎提法,紛紛將此做成標題。
連日來,各地突發事件按下葫蘆起來瓢,惹得輿情洶涌。不少糾結其間的基層政府和百姓,都在“權”和“法”的漩渦中載沉載浮,糾紛雙方都舉著“法”的大旗,指責另一方違法:福建三位網民因替“嚴曉玲案”事主在網上屢發帖子和視頻,被檢方控“誣告陷害罪”,而辯護律師堅稱其“無罪”;深圳司法部門出臺新規,認定14種上訪為“非正常上訪”,還將重罰首要分子……
相信相關官員和民眾,都會細讀溫家寶的這席談話,對“法比天大”也會因不同立場而有不同解讀。
溫總理講話所引發的震動,頗耐人尋味。法比天大,是一個極好的比喻,極易被國人理解。天,是指什么?在中國,天是至高無上的,過去經常用來指代皇權,諸如天子、天威、天憲、天恩……無一不與權力相關。因此,法比天大,我們也可以詮釋為法比權大。可一經說破,又讓人有幾分泄氣:這難道不是天經地義、天公地道的嗎?何以還會給我們如此震撼的新鮮感?僅僅是因為它出自總理之口?還是因為現實中往往事與愿違?
媒體報道或網上發帖批評了少數官員,便構成誹謗罪、誣陷罪,可以跨省或不跨省抓人;基層政府不經公檢法,便可以直接宣布誰是“暴力抗法”;政府官員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對抗政府就是違法嘛”……
在少數官員眼中,所謂法律,只是權力任意揮舞的殺威棒而已。而在諸多事件中,也常常看到網友引頸盼望胡、溫出面主持公道,這既表明胡錦濤總書記與溫家寶總理在百姓中素有親民和公正的形象,也符合溫總理在談話中一針見血指出的,“寄托在人,寄托在領導人的批示,應該說在某種意義上還帶有人治的封建色彩”。
要想把“法比天大”變成現實,首先就要將法和權力徹底“松綁”,讓法律比“批示”更管用——不管是要抓人的批示,還是要放人的批示。正如溫總理所言,“一切組織和機構都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各級黨委、各位“一把手”,都不能自外于這個法律金箍棒劃出的禁地。因此,惟有司法獨立,權力才會對比天還大的“法力”俯首帖耳;惟有司法獨立,也才會有百姓熱切盼望的司法公正。
司法獨立原則的創始人孟德斯鳩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互相獨立才能互相制約,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權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我國憲法也早有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然而,在現實中,權比法大卻仍然擁有極大的運作空間。我國基層司法機關的人權、財權都捏在地方政府手里,想不仰人鼻息,不受來自行政權力的干擾,需要極大的定力,甚至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要想根治徇權枉法之時弊,徹底實現憲法莊嚴主張的司法獨立,非得將司法機關從當地政府手中徹底剝離不可。
由于司法不能獨立而帶來的種種權比法大的怪現狀,已經成為中國群體性沖突的主要根源,成為建立和諧社會的最大障礙,也是中國在現代化之路上遭遇的最大困局之一。
現在,司法獨立有憲法保證,有最高決策層從思想觀念上一再認可,法治中國也已經成為國人萬眾一心的呼吁,那么,司法獨立最終走向司法實踐層面,就等待著一次司法權與行政權的徹底剝離了——果真如此,朗朗華夏,法比天大,終可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