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
相對強勢的經營者,除了法律,有什么可以讓消費者拿來作為武器制衡經營者?和諧社會重要的一個基礎是消費者權利可以得到充分保護。我想除了傳統媒體,可能只有網絡。從“周老虎”現形,到揭露南京“天價煙”局長、“最牛處級官員別墅群”,直到近期的“躲貓貓”事件,都充分體現了網絡的力量。
消費者可以利用網絡更有效率地組織起來,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比如,各大門戶網站房地產頻道的業主論壇已經成為了業主維權的平臺,業主們不但可以通過論壇和QQ群互通信息,也可以聯合起來降低維權的成本。
然而隨著三鹿、百度事件的曝光,我突然發現對網絡的期望只是我的一廂情愿。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三鹿事件被公開報道前,曾有某公關公司建議三鹿集團盡快與百度簽定300萬元的框架協議,以享受新聞公關保護政策,通過百度搜索引擎將有關負面報道屏蔽掉。就在當年末,百度再因競價排名成為眾矢之的。
據悉,不僅是百度被傳與問題奶粉企業“有染”。有網友發現,新浪網在刊登有關伊利集團的負面報道中,均把“伊利”改成“伊利”,中間加上了空格,而且這些關于伊利的消息在網頁源代碼中均變成了“伊(!)利”。這樣處理后,某些搜索引擎將減少以“伊利”為關鍵詞搜索出相關新聞,從而大大過濾掉負面新聞。
實際上,早在2006年我舉報諾基亞手機涉嫌欺詐時就曾遭遇到谷歌對相關新聞的屏蔽。2006年3月10日上午9點,我發現谷歌屏蔽了關于王海舉報諾基亞的文章,此做法明顯違背了其對公眾宣傳的價值觀。仔細觀察,谷歌其實和百度的贏利模式是類似的,都是競價排名,這樣做的結果是藥品、保健品和醫療、美容為主的各種虛假廣告充斥整個網絡,消費者根本無法從這些網絡上得到正確的、有用的信息,更不要說借助網絡維護自己的權益。
隨著中國上網人數的激增,網絡傳播越來越多地控制著人們的知情權和信息視野。真實性、客觀性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基本原則,對網絡媒體而言同樣具有約束力。網絡媒體如果沒有遵循客觀、公平、公正的原則,憑借少數人掌控的技術手段,壟斷搜索權、發布權、控制權,必然無法肩負應有的社會責任。
立法參與程度低、訴訟成本高、司法保護乏力,行政監管依附于地方政府,網絡輿論受制于廣告利益,行業自律無從談起,消費者組織發育遲緩……面對強勢的經營者利益集團,消費者恐怕還要長期處于劣勢。那么在什么時候,失去媒體覺悟、只求經濟效益的網絡,才能成為中國消費者維護自己權益的那桿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