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勛
值此新中國六十周年華誕之際,唐承德著、中共銅仁地委黨史研究室編的《賀龍黔東情緣》一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真實地記錄了賀龍四進四出黔東的歷史。展現了黔東人民四次跟隨賀龍鬧革命的生動歷史畫卷,表達了黔東人民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作出了卓越貢獻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賀龍元帥的懷念與頌揚!
青年時代的賀龍,對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十分信仰。辛亥革命后。他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護國、護法運動和討伐北洋軍閥的一系列戰爭。在四川與降北軍閥的戰爭中。因戰事受挫,賀龍率部退至銅仁,第一次與黔東人民結下了友好情誼。黔東青年紛紛加入賀部,隊伍迅速擴大。時值國共合作開始,國民革命正在孕育之中。由于西南革命勢力的分化,賀龍脫離熊克武部,鎮守湖南澧州,派使者赴廣東,受到湖南軍閥的擠壓和圍攻。為保存力量,賀龍率部撤出澧州,退至湘黔邊,第二次進人松桃、銅仁。在黔東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軍民共度了一個艱難而又饑寒交迫的嚴冬,迎來了國民革命的新曙光。這支“正義之師”在銅仁重新崛起。數千黔東健兒跟隨賀龍、周逸群,走上了北伐戰爭的第一線,接著,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黔東人民以自己的優秀兒女成為創建人民軍隊的第一批將士而深感自豪!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賀龍與周逸群創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紅二軍團,在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危害下,遭到了喪失和削弱。在危難之時,賀龍當機立斷,率領縮編的紅三軍,第三次進入黔東,在沿河、印江、德江、松桃等地創建了黔東革命根據地,逐漸擺脫“左”的影響,改變了游擊流浪和槍多人少現象,壯大了紅軍隊伍,建立了紅色蘇維埃政權和工農武裝,開展了土地革命,迎來了由任弼時、肖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在印江木黃勝利會師,組成了一支強大的力量,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一年后,賀龍、任弼時又率領紅二、六軍團。從湘鄂川黔根據地突圍轉移,第四次進入黔東,沿途受到了玉屏、萬山、銅仁、江口、石阡人民的熱烈歡迎。黔東青年和游擊隊紛紛加入紅軍,跟隨賀龍長征,開赴抗日前線,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忠實履行了黔東人民保衛祖國的神圣責任!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十分重視為革命作出過貢獻的黔東老區人民,從政治上給予肯定,經濟上給予扶持。賀龍元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曾在黔東這片土地上戰斗過的老紅軍。以不同方式關心老區人民。六十年來,先后有肖克、段蘇權、張平化、張铚秀、周仁杰、陳靖等來到黔東老區視察,看望老區人民;王震、肖克、廖漢生等為黔東老區題詞題字。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周逸群、曠繼勛等得到正確評價,冉少波獲得平反昭雪,歐百川重返工作崗位:一批犧牲了的蘇區干部、紅軍游擊隊員明確為革命烈士,一批還健在的失散紅軍,生產生活上得到了妥善安置。當今,黔東老區蓬勃發展,蒸蒸日上,人民幸福安康。這里面展現著賀龍元帥與黔東各族人民浴血奮斗結出的碩果,凝聚著賀龍元帥與黔東各族人民的革命情緣,鼓舞著黔東人民走向閃耀著歷史光輝的新時代!
賀龍四進四出黔東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厚重的歷史寶藏和豐富的紅色文化。這是黔東人民獨有、全國人民共享的精神財富,對于我們黔東特殊地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未來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運用。正如作者在本書中所說的:“賀龍四進黔東,都是他和他的事業處于危難的時刻:賀龍四出黔東,也正是他和他的事業興旺發達之時。這其中究竟有什么奧妙呢?”“用哲學的觀點來認識,就是劣勢中有優勢的因素;優勢中也存在劣勢的因素。劣勢和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隨時都有可能相互轉化;賀龍四進四出黔東的歷史,在運用劣勢轉變成優勢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典范!”這對今天我們通過構建“兩帶兩圈”產業體系,實現六個新跨越,努力加快銅仁經濟社會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我真誠地向同志們推薦《賀龍黔東情緣》一書。
二00九年六月二十五日
責任輯:李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