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廢書學劍走羊城,只為黎元苦匪兵。
斬伐相爭廿四史,豈無白刃可亡秦!
這是革命先烈周逸群1924年8月由上海赴廣州前夕,寄贈先期到達廣州黃埔軍校,并擔任軍校辦公廳特別官佐的留日好友、《貴州青年》旬刊同仁李俠公的一首詩,以表達其投筆從戎的革命志向和抱負。
周逸群(1898—1931年),原名周立鳳,筆名逸群、黔鐵,曾化名易容、一穹、左應龍,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紅六軍、紅二軍團的創建人。周逸群1898年7月23日出生于貴州銅仁縣城關鎮的一個富裕家庭。幼年時父母相繼辭世,由族叔周自炳撫育成人。1905年進入周自炳等人創辦的銅仁城南小學讀書,1913年考入省城貴陽南明學校中學部學習。1917年畢業后回鄉擔任銅仁教育會會計,1919年3月東渡日本進入東亞預備學校補習日文,1921年5月考入東京慶應大學經濟學部。
李俠公(1899—1994年),曾化名李少農,俄文名“莫洛索夫”,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翻譯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李俠公1899年農歷臘月初二日出生于貴陽北鄉下堰寨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李農卿以歲員納捐教諭,做過幾年的貴州省視學和臺拱廳知事,是一位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幼隨其父讀書習字,后考入省城貴陽的一所名牌學校一一貴州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1919年考取官費生選送日本留學,負籍東瀛,進入明治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與同在日本東京留學的周逸群結識,并結為摯友。
東瀛中華學子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黔籍有識之士由日本留學回國,在貴陽從事教育活動,如吳緒華、田君亮回國擔任貴州公立法政專門學校、貴陽南明學校校長、教員,向學生傳播日本明治維新思想,周逸群、李俠公等一批血氣方剛的中學生受其影響,紛紛踏上東瀛求學之路。
1922年暑假中,周逸群由日本回家鄉銅仁,途經貴陽,并在上海訂閱許多書刊雜志,約定寄往東京。閱讀《向導》、《中國青年》雜志,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周逸群回到東京,情緒憂郁、激憤地向李俠公講述了回鄉的所見所聞:“……貴州就成了一個白晝陰森,午夜‘繁華的鬼世界”,“貴州如此,全中國不都一樣嗎?”1923年春,周逸群告訴李俠公說:“我決定回國了。家鄉如此,國家如此!過著這樣讀死書的留學生活。實在耐不下去了”,“你們學校比我們短少一年,現在已是你畢業的時間了。怎么樣?等著你畢業后。我們一起回國吧!”李俠公問:“當新聞記者的事有門路了嗎?”周逸群答:“回國去闖”。1923年10月,李俠公同周逸群一道乘上歸國的輪船。
《貴州青年》同仁
周逸群與李俠公回到上海“定居”下來。開始去“闖”新聞記者的門路。十里洋場上海灘,沒有“大人先生”作引進,自然以失敗而告終。失敗而不失望。他們于是相商:“我們自己來辦報吧!”,“辦不起大報,辦個以貴州為對象的小報吧!貴州是一國的縮影,說貴州很自然地會談到全中國嘛。”,“我們應該面對青年,就取名《貴州青年》吧!”他倆分頭行動。邀約贊助人和撰稿人。周逸群收到叔父周自炳匯來的500元錢,以此作為報館的開辦經費。同時,得到了黔人魯純仁、張伯符、李仲公的贊助。周逸群、李俠公共同起草了《貴州青年社發行旬刊之宣言》,發表于《民國日報》“覺悟”副刊上。《貴州青年》旬刊社設在上海法租界哈同路民厚南里910號,從采訪搜集素材到擬稿,從審稿、編排到校對等工作,都是他們親自動手干。《貴州青年》旬刊第一期,周逸群以“黔鐵”筆名撰寫《貴州問題的先決問題》,以逸群署名撰寫《黔軍變成吳佩孚的……》,李俠公撰寫《貴州男性青年學生的生活態度之分析及今后應認識之人生觀》和《光明之言》,魯純仁撰寫《我們的運動》。1924年5月23日,《貴州青年》旬刊在上海出版發行,旬刊版面采用活頁折疊式,方便郵寄攜帶。
《貴州青年》旬刊創刊后,在北平讀書的貴州榕江青年胡秉鐸、貴陽青年宋述樵也應周逸群之邀約赴上海,參加《貴州青年》旬刊的編輯工作。《貴州青年》發刊后,得到了共青團中央負責人、《中國青年》主編肖楚女的熱情支持,肖在《中國青年》第36期上撰文稱贊以“黔鐵”筆名發表的《貴州問題的先決問題》,“這是一個何等周到的政治見解,何等遠慮的革命態度”,增強了周逸群、李俠公辦好《貴州青年》的信心。
受到《中國青年》主編肖楚女的鼓勵后,周逸群、李俠公聯名致信肖楚女,表達他們見面求教的心愿。求見信發出十來天后,肖楚女親自登門《貴州青年》旬刊社看望周逸群、李俠公,并與他們進行親切的交談,除了積極的鼓勵外,還對《貴州青年》的一些缺點提出坦率而含蓄的批評意見。原來他們以為肖楚女是位才華橫溢的女編輯、女作家,見面才知道是位高大魁偉的男同志,李俠公欣喜之余,寫了一首詩贈肖楚女:“原來楚女非巾幗,憂國憂民慈母心。誅伐魑魅如椽筆,九州風雨一奇人。”從此,他們在與肖楚女、惲代英的接觸交往中,建立了親密的革命友誼,并進一步認識了中國共產黨。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貴州青年》特別關注廣州的革命動態,積極響應革命風潮。在上海,周逸群與汪精衛等人結識,但拒絕汪介紹他們加入國民黨的要求。一天,周逸群、李俠公忽然接到黃埔軍校總教官何應欽的來函,對《貴州青年》發表的文章表示傾慕之外,特別提出邀請周、李去黃埔軍校工作。周逸群因編輯事務一時走不開,李俠公先期趕赴黃埔,擔任軍校辦公廳特別官佐。臨行前,周逸群曾對李俠公說:“我要去黃埔么,那就不是去當官而是去當兵。”表示他投筆從戎的志向及對武裝斗爭重要性的認識。
黃埔軍校戰友
周逸群結束《貴州青年》旬刊的工作后,1924年8月由上海趕赴廣州。在黃埔軍校與李俠公匯合。9月,周逸群破格補入黃埔軍校第二期輜重隊學習。此時,《貴州青年》旬刊同仁胡秉鐸、魯純仁、宋述樵、李仲公、俠公兄弟先后匯聚到大革命的策源地廣州,參加了國民革命。周逸群、李俠公、胡秉鐸、魯純仁等人在黃埔軍校工作、學習。
1924年10月,經魯易和吳明(陳公培)介紹,周逸群在黃埔軍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后擔任中共黃埔軍校特別支部委員、宣傳干事。在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領導下,開展黨的秘密工作。經周逸群、魯易介紹,李俠公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參與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的創建工
作,擔任《中國軍人》編輯。1925年2月1日。在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成立大會上,周逸群被推定為聯合會主席、《中國軍人》雜志主編。
在黃埔軍校,李俠公、周逸群聯名寫信給孫中山。并寄去幾期《貴州青年》。一周后,中山先生在“河南士敏土廠”大元帥府召見了他們。向他們講解創辦黃埔軍校的道理和斷然改組國民黨的原由,對《貴州青年》給予高度的評價。臨別,孫中山握著他們的手說:“你們青年娃娃,不要以為我是大元帥,你們的前途更加遠大,希望寄托在你們青年身上。在你們身上!”
東征戰役時期,李俠公、周逸群隨黃埔黨軍參加討伐陳炯明諸戰役,李俠公擔任東征軍第一師(師長何應欽)政治部主任駐防汕頭,而周逸群受黨的指派專職做青年軍人聯合會的工作。由于軍校政治部的一位機要秘書不慎丟失李俠公寫給“君偉”(軍委)的一份黨內秘密報告落入孫文主義學會反動分子手里,他們一面跑到汕頭找李俠公尋釁鬧事,一面將李俠公遺失的黨內秘密報告拿到《民國日報》上發表,攻擊李俠公視國民黨人“非同志”,并“暗中”工作,“借機宣傳”共產主義,并向蔣介石告狀。李俠公接受中共兩廣區委的建議,向蔣介石提出辭呈,隨周恩來離開汕頭回廣州,擔任中共兩廣區委軍委技術書記,成為一名公開的共產黨員。
1926年3月12日,為加強西南湘滇黔桂軍人的團結和統戰工作,根據中共兩廣區委的部署。在廣州大佛寺召開“西南革命同志會”成立大會。周逸群、李俠公作為大會主持人,對成立大會進行周密的安排,邀請何應欽、朱培德等軍事將領參加大會,何應欽、朱培德借故離開會場后,發生了孫文主義學會分子王惠生槍擊大會主持人事件,幸得毛景周等國民黨左派群眾的保護而安然無恙。1926年“中山艦事件”后,周逸群到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擔任中校宣傳科長。李俠公到第三軍(滇軍)軍官學校擔任政治教官。
1926年9月,中共兩廣區委調周逸群擔任北伐軍左翼宣傳大隊長,奔赴北伐前線,留任國民革命軍第9軍第1師(師長賀龍)政治部主任,李俠公調回中共兩廣區委軍委工作。隨后又由中共中央派赴蘇聯學習,結束了他倆一起生活和工作的難忘歷史,南京政府與蘇聯政府斷交,他們中斷了通信。
周逸群、李俠公分別后,周逸群擔任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賀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成為賀龍軍長的入黨介紹人,與賀龍一道開辟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創建了紅六軍及紅二軍團,為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1931年5月中旬途經岳陽賈家涼亭時遇敵不幸犧牲。1927年2月,李俠公到達蘇聯,先后進入中山大學、列寧格勒軍政大學學習,擔任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宣傳部長,1930年回國后與黨組織失去聯系而脫黨,抗日戰爭時期,李俠公先后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少將設計委員、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陸軍大學中將政治部主任等職,在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翻譯出版《政治經濟學史》(第1卷),成為馬克思主義翻譯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建國后擔任政務院參事、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民政廳長等職務。
責任編輯: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