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琪
金融危機來襲,整個地球上的國家大多受影響,這就是大事了。4月初,倫敦二十國集團峰會,全世界數得著的國家領導到會,一起來商量怎么辦,同時在那里互相會見,談談相互關心的事。報上說,這個會議取得的成績比預想的好,在加強國際金融監管,恢復世界經濟增長方面達成多項共識。世界輿論認為,中國的態度中國的作用中國的地位十分重要十分受關注,中國的空間將更為廣闊。各國領導人在會議期間拍“全家福”,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穩妥地站立中間,有人說,上次在美國開會也拍了照,排位也是這樣的。
看著這張照片,讀著這些報道,會心生感慨。
我們年輕時,常常說要解放全人類的,那時總以天下為己任,覺得人家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天下如何,其實我們并不知道也從沒見過,世界上的事,我們也是說不上話的。那時不知天高地厚,那時候的豪言壯語,應該是屬于無知無畏。
直到“文革”結束,直到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三十年前,國門艱難而不可逆轉地慢慢打開,我們有機會走出去,人家有機會走進來,漸漸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個充滿活力的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十三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在國際事務中能接觸、能合作、能適應,同時又有擔當,自然而然就會被大多數國家接受,中國當之無愧地成為國際社會中的重要一員,中國政府的聲音自然不可小覷。這樣,我們才真正和“全人類”有了關系,才真正有可能幫助自己也幫助人家。
一切源于改革開放。做出這一選擇并堅定地走到今天,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才有了今天的中國,才有了今天我們的生活,這是我們不能忘記的。國家社稷如此,個人命運也如此。可謂此一時,彼一時。
因為一部新上映的電影,最近朋友相聚,話題就總繞著“1977”,繞著恢復高考的種種記憶。
我是1975年進復旦,第二年逢打倒“四人幫”,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有正常的學習環境。恢復高考的消息風一樣傳遍祖國大地的時候,牽動著所有人的神經。“文革”前我所就讀的復興中學,當時也列為復旦大學的附屬中學,考進復興中學的學生,多半會在跨進校門的同時也向往著將來的復旦校園,只是由于“文革”,這樣的夢想不再可能。大家十年來散落在田野山坡,工廠軍營,雖也有緊跟時代的激揚,唯重進校園讀書的愿望從來不曾泯滅。我后來的許多知青兄弟姐妹們同樣如此。恢復高考,大家至少有了分數面前的平等,至少有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改變命運的機會,這樣的信息,帶給大家的狂喜是難以形容的。我們開始互相聯系,期待著在大學校園里相聚的一天。
1978年春節過后,恢復高考后第一批學生進校,昔日的不少老同學如愿以償。記得,重聚的興奮并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大家就各自爭分奪秒地進入學習狀態,似乎稍有時間和精力上的松懈就會有犯罪感。
當時的復旦校園,無論是在去教學樓還是去食堂的路上,總能看到捧著書本邊走邊念念有詞者,甚至在食堂排隊買飯等待時也如此。除了手里的書本,心無旁騖,目不斜視。晚飯后的圖書館、大教室,同學們更是早早爭搶著去占坐位,一頭扎進書本,很多教室燈火通明,但整個校園是靜悄悄的。那樣的夜晚,偶爾走在靜靜的校園里,看著那靜靜的不受干擾的課桌,心里總會產生感動。同學們會一直坐到快熄燈才戀戀不舍地離開。宿舍樓的盥洗室里,經常有人在熄燈后還借著那里昏黃的燈光看書寫作。那樣的情景,今天想起來,回味無窮還有點快樂。
學習的權力被剝奪太久,學習的自由來之不易,學好本領有所作為的愿望無比強烈,這就是恢復高考后迸發出來學習高潮的原因。十年蹉跎,能夠走到正路上,國家和人民都付出了沉重代價。算起來,那正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前夜,是新長征蓄勢待發的準備。
那些仿佛還在眼前的場景已過去了三十年,當年的莘莘學子后來不少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也有不少人走上了重要的領導崗位,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如今,不少人已近花甲或已退休,而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又站到了三十年后的新的起點上。
我們總在回顧中總結比較,今日的“此時”也會是明日的“彼時”,那么,對于未來,今天又意味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