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今年夏天,本刊曾以《樓市上火》為題做封面報道,對“五一”節后突然井噴的流火樓市,筆者直言“不懂”。更不懂的是,“金九銀十”未見大動靜,到了歲末傳統淡季,房地產市場卻價格、成交雙雙更火。
盡管本人一直看好房地產股,但對房地產市場真的是不懂。自省反思,我的思維邏輯里一直將房產視作居住消費品,殊不知,今天中國的房產,已經遠遠超越居住消費的范疇,成了類金融的投資品,甚至是炒作性十足的投機品。
為什么會這樣呢?
從需求來看,房產無疑是當下中國大眾需求最最廣泛的產品。無論是“居者有其屋”的傳統夢想,還是“我想有個家”的現代吟唱,抑或是“蝸居房奴”的當代寫照,城市格子中的一盞燈光,的確是十幾億中國人心靈最深處的渴望。需求之廣,無出其右,這為房產的投資炒作提供了最為廣泛的群眾基礎。炒蒜,炒郁金香,都不如炒房的需求這么牢靠。
從品性來說,房產也的確是當下很好的投資品。盡管有了股票,有了基金,有了外匯,但在今天的中國,老百姓可投資理財的品種還是少之又少。與虛擬的金融產品相比,房產看得見,摸得著,還可住,如果還能保值增值,售樓小姐講五分鐘,老百姓就能決定掏腰包。由此,房產成了當下中國最具人氣的投資品,說全民炒房也不為過。
從財富來講,房子幾乎是當下老百姓唯一能顯示“財產所有”的物品,盡管最長只有70年產權。仔細想想,車子會壞,票子可能靠不住,除了房子外,有什么東西是你個人能“所有”的呢?所以,不必苛責煤老板動輒買幾十套房,有了錢,不買房又買什么呢?官員多房也幾乎是必然,有了權,不占房產占什么呢?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與不合理分配,為炒房提供了最滋潤的土壤。
中國社會心理結構中的權力崇拜與“中心圖騰”也推高了房價。鄉里人發了財想到縣里住,縣里的老板想到省城住,省城的能人那就得到北京、上海弄套房。層層推進,環環相擁,催生了中國一線大城市的高房價。有人只看到北京的高房價,沒看到高房價的背后是財富金字塔,沒看到大學畢業留京工作的小兩口在京買房的背后,至少是跨越省市上下兩代的聯盟供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炒房還有信用支持。無論是二成按揭,還是三成首付,銀行實際上為購房者提供了財務杠桿。這個信用支持,可是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都無緣享受的。你有技術,有客戶,有市場,在銀行眼里都不如你有套房。由此,得力于銀行的護駕,炒房完成了最后一躍,泰然升空了。
現在我終于明白,過往15年來,最好的投資品的確是房產啊,騎上了大牛股也趕不上捂住幾套房。
動輒翻番的炒房神話還在繼續,但這一切都是以房價持續向上為前提的。如果有一天,房價趨勢改為持續向下呢?那時,房產作為投資品的流動性風險就會陡然顯現。賣不出房時,房產的投資神話,大概就該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