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輝
產品凈值做到歷史新高,才能給投資者一個交代,也才能給自己發“年終獎”。
臨近年關,不少陽光私募開始沖業績。尤其是2008年沒賺到錢的私募和今年業績不好的私募,近期突然開始發力。
11月股市歷經了3天的大跌,然而滬深300指數仍然上漲了7.05%。私募排排網統計的340個陽光私募(非結構化產品),11月的平均收益率為6.46名,稍微跑輸大盤。業績跑贏大盤的產品共有145個,比例為42.65%,不過也有20只產品出現虧損。
排在榜首的是“重慶國投翼虎成長”,收益率為25.52%,其次為“海洋之星一號”,收益率為24.9%。從榜單前列的產品排名看,產品多為陌生名字,且大部分在近兩年的業績表現得較為靠后,比如虎翼成長、向日葵、塔晶、世通等。
“虎翼成長一期”成立至今,最低凈值低至0.5213元,今年上半年的凈值一直沒多大的變動,下半年開始奮勇直追,在11月底的凈值為1.0271元,離歷史最高值僅差0.02元。廈門信托的塔晶華南虎一號,在休眠了近一年后,于11月終于開始“蘇醒”,漲幅竟達18.78%,盡管如此,其凈值距離面值還相差甚遠。
從產品整體的表現看,在11月業績表現相對較好的產品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不斷臨近產品凈值歷史新高,二是跌破面值的產品凈值不斷接近面值。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私募排排網認為,2008年沒賺到錢的私募,操作開始變得激進。臨近年關,業績不好的私募將會放手一搏,爭取把自己的產品凈值做到歷史新高,以便可以提取業績報酬作為自己的“年終獎”,也算是給投資者一個交代。
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收入主要是靠業績提成,在2008年的熊市中,大部分私募都拿不到報酬,原因很簡單,產品凈值沒有超過歷史高位。沒有收入來源,私募的生存都成問題。但是,在今年的大牛市中,私募要是還沒能賺到錢甚至虧錢,對投資者將難以交代,所以這些私募管理人只能放手一搏,以期“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