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琪
1958年我該進小學時,因為生日離入學年齡差了幾天,公立小學不收,要我再等一年。恰逢國家提倡“兩條腿走路”開始興辦民辦小學,而民辦小學在年齡要求上不那么嚴格,急于入學的我就近報名,進了附近一所民辦小學,如愿以償地背上了書包。
那個時代的人們意氣風發。我們的學校就是弄堂里的幾間教室,沒有什么活動場地和其它設施,課桌椅也不平整,非常簡陋。那時的民辦小學,因為不那么正規,往往被人看低。但我們的老師是胸懷大志的,經常教育我們要刻苦學習,越是條件差越要努力,證明我們一點不比別人差。這些教誨深深地印在我的腦子里。那是“大躍進”的時代,長大以后知道那個時代我們的國家出過偏差有過荒誕,但在我所在的那一小塊天空下,我受到的教育,按現在的說法,是積極的、正面的。
我們曾在教室后面的一點點空地上排練文藝節目,領頭的舉著一面紅旗,大家在后面排成一隊,唱著“紅領巾,紅旗手,打著紅旗向前走……”許多雙穿著破舊的布鞋的小腳,豪邁地一圈圈地走,只覺得紅領巾在我們心里是那樣神圣。當我們五指并攏高舉過頭行少先隊禮時,會想到老師說這意味著“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我們的少先隊輔導員曾把所有的學生組織起來,排練出一個多聲部的浩浩蕩蕩的大合唱,后來有一個機會,要讓我們這個大合唱到市少年宮去演出。那時候,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地處偏遠的上海東北角的不起眼的民辦小學來說,這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了,大家為此興奮了很久。那次演出,因為人數眾多,竟然把供合唱隊站隊形的木階梯踩塌了,大合唱的隊形就在當中凹陷下去一大塊。直到今天,每當我走過延安西路華山路附近那座華麗的建筑,依然會想起當年那次激動人心的演出,那一曲直指天空的歌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
那時候,我們有理想,有抱負,我們的熱情幼稚天真,純正激越,學校教給我們的光榮與夢想里,總有一股豪氣。那樣的根基,對我抵御后來經歷過的磨難困頓是有支撐的。
去年秋天,我和當年的知青伙伴重返故土。因為知道當地的文藝團體準備了節目晚上聯歡,我們得有應對,路上,在飛馳的汽車里,就臨時抱佛腳,排練了一首女聲二重唱《我和我的祖國》。
那是一首旋律和歌詞都十分優美的歌,表達的意境充滿詩意。車廂里你一句我一句地對著歌詞,我卻覺得自己老在走神。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那時,常常走在鄉間小路上。假如,那時候不去下鄉不去掘土,而是去讀書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那應該更正常些。但我們去了,而且堅持了,堅持得很壯觀。那時,我們覺得這是毛主席的號召,是祖國的號召,是革命青年最光榮的選擇,義無反顧,義不容辭。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海的歡樂……”晚上,站在縣城劇院的舞臺中央,音樂響起來,掌聲也響起來了。我覺得自己的歌聲里傳遞著澄澈的暖意,也有著年輕時沒有的積淀。臺下黑壓壓的坐滿了人,二樓的看臺上,縣城中學的學生們拉起了橫幅,感謝我們知青聯誼會對貧困生的資助。當年,我們如他們這般年紀時,有過另一種窘困,那時幫助我們的,有當地樸實的鄉親,或許就是他們的父輩。我們和祖國共命運,我們別無選擇?!拔液臀业淖鎳?一刻也不能分割……”
改革開放以后,有一次出訪,在陌生的異國他鄉,夜已深,不知什么緣故車沒到,大家又冷又餓地站在人家的屋檐下,沉默著。突然,一位女團友開始輕輕哼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歌聲時斷時續,委婉旖旎,仿佛漫不經心,卻不絕于縷。大家抬起頭來,會心地笑了。這是《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的插曲,幾乎在一代人中耳熟能詳。“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弊鎳鞘裁?生我養我的土地,離開了,就會想。那位陪同我們的外國朋友原本被遲到的車焦躁著,這時也回過頭來,看著我們笑,擺出享受優美旋律的姿勢。他不知道歌里唱的是“我的祖國”,不知道我們離開故土才幾天,在這樣的時候會有不期而至的纏綿的心思。
在慶祝建國60周年的日子里,聽到處響起的歌聲,就想到了曾經有過的歲月,那些歌,總伴著回憶涂抹的許多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