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俄羅斯、韓國記者 喬生 張光政 詹德斌●何晏 ●本報記者 鐘玉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社會藍皮書》預測中國人均GDP明年將達到4000美元。這個數字曾經是1987年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希望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的目標,即使在兩三年前很少有人想到會那么快突破。當然,由于通脹和美元貶值的因素,現在的4000美元顯然已經不是當年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概念,中國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也仍將徘徊在100名左右。在中國,GDP似乎永遠是提振全民族信心的最好消息,環球網22日的調查結果顯示,69%的投票者相信中國人均GDP可以在20年內達到1萬美元;但同時有超過一半的投票者認為,自己的生活幸福指數似乎跟不上GDP的增長速度。
GDP飛速上臺階
從1978年到2000年,中國人均GDP從400美元增加到800美元,用了長達20多年的時間。2003年超過1000美元后速度大大加快,2006年達2000美元,2008年達3000美元,現在我們又在奔向4000美元的路上。
中國GDP每上一個臺階,都會引起國際關注。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后,西班牙埃菲社發表評論說,這標志著中國發展到了一個“關鍵性時刻”,中國下一步無非是兩種可能:要么像新加坡和韓國那樣,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后,以加速度向2000美元、4000美元發展,要么就像拉美國家,達到1000美元后停滯不前。
2008年,中國GDP突破3000美元,在世界范圍內引發的爭論更多。英國《金融時報》對數字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美國《華盛頓郵報》則感嘆,世界經濟實力重心轉移如此之快,如果中國按這個速度發展,“將在3年后超過日本,18年后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日本《產經新聞》稱,日本的人均GDP1975年前后超過3000美元,日本在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會后又在1970年舉辦了大阪世博會。而中國在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后又將在2010年舉辦上海世博會。當年的一幕似乎又在重演。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中國用了5年,日本用了11年,德國用了15年。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增長勢頭之猛。英國《泰晤士報》則堅稱,中國“仍然是一個窮國”,人均GDP3000美元比約旦和突尼斯還要低。就算美國人均收入永遠不增加,中國人均收入保持每年8%的增速,2045年才能趕上美國,“但這是一道愚蠢的數學題”,美國不可能傻站著不動。文章認為,中國追趕西方“將花費一代人的時間,而不是10年20年”。
GDP不代表購買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數字顯示,2008年中國的人均GDP是3300美元,排在全球第106位。人均GDP剛過4000美元的阿爾巴尼亞排名第96位。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在2010年能夠實現4000美元,排名也在100名左右,仍然遠遠落后美國(超過4萬美元)、日本(超過3萬美元)、韓國(近2萬美元)和土耳其(超過1萬美元)等。
國際上一直有觀點認為中國GDP是被低估了。日本學界曾經多次對中日購買力進行過比較調查,大致都顯示中日實際購買力差4至5倍。比如中國買一個普通盒飯約10元人民幣,而在日本則需要相當于50元人民幣的日元。
在人均GDP已達1萬美元的俄羅斯,《環球時報》記者也感到這里城市平民比中國城市平民生活艱難。因為俄羅斯輕工業很落后,從家用電器到服裝鞋帽、蔬菜水果,大多數商品靠進口,價格相當于中國的3到5倍。在莫斯科,記者經常看到六七十歲的老人仍在工作,因為靠退休金無法生活。
不過1萬美元與4000美元的差距也顯而易見。在俄羅斯,幾乎人人都有養老金,救護車上門服務是免費的,每個兒童享受基本免費醫療。公立幼兒園收費很低,每月大約人民幣250元左右。中小學學費全免,學校每天還提供免費午餐。
從4000到1萬需要質的飛躍
2010年《社會藍皮書》主編陸學藝說,如今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應該在8000美元-10000美元。這顯然是中國的下一個目標。從3000到1萬美元,日本與韓國花費的時間都不長。日本人均GDP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1984年突破1萬美元,中間用了12年時間。而韓國從3000美元到1萬美元,只用了不到10年時間。
但時間并不是實現突破的唯一必要條件。經濟學界認為,從3500美元到1.1萬美元是一個“中等收入陷阱”,這個階段需要解決收入分配、城市化、資本賬戶開放、產業升級、社會服務滯后等多方面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很難順利跨入發達國家行列。有經濟學家稱,中國“過河”已過了一半,現在正“趟入深水區”。
日本和韓國在經過這一階段時都有其獨特的方式。科技創新始終是日本GDP增長的靈魂要素,日本戰后GDP增長非常迅速,其間經歷了“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的過程。據英國最近公布的全球“技術創新效率指數排名”:2008年日本仍居世界第一,美國居第四,中國僅列第54位。可以說,科技創新是中日GDP增長中的最大差距。韓國上世紀70年代的“漢江奇跡”主要依靠出口導向性經濟,此后韓國就開始了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的階段,對出口產業進行升級,重點發展新技術產業,最終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而中國的產業升級還遠未完成。
不過,國際上看好中國經濟的聲音越來越多。近日美國“市場觀察”網發表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將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中國人均GDP會達到6000美元。看好的理由一是中國擁有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質勞動力;二是中國人民擁有改善生活提高生存質量的強烈意愿。三是大量儲蓄存款將產生驚人消費能力。四是新興中產階級壯大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長久動力。
讓民眾更多享受GDP增長的好處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22日對《環球時報》說:2009年底,我國人均GDP可能已接近4000美元。而實際增長比這個數據應該更高些,因為中國的統計相對保守,沒有把事業單位和政府的收入全部算在GDP里;而且中國有龐大的稅收之外的地下經濟。如果未來幾年我們能繼續“保8”,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就會繼續提高,話語權會越來越大。
何茂春說,達到4000美元之后,我們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GDP增長方式需要改變,經濟結構要更加科學合理;需要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他說,不好預測具體哪一年會達到1萬美元,但“估計會非常近了”。其實GDP數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保證快速增長,保證就業,人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
在環球網22日的調查后面,有網友留言說:人均GDP1萬美元的時候,房價會是多高?還有網友說,GDP一年增長1000美元,可我的工資怎么只漲一點點?
北京大學研究員蔡志洲22日對《環球時報》說,人均GDP4000美元說明我們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成績,是值得驕傲的。但中國的發展很不均衡,上海人均GDP是6萬元人民幣,而貴州只有6000多元人民幣。但總體來說GDP對人民生活有貢獻,體現在很多人這幾年買了汽車、房子,還有政府近來在民生方面的各項投入。當然,這些年我們的消費增長慢于投資的增長,人均GDP800美元時候建的醫院、校舍,現在還在使用,這都是我們需要改革的,應該讓人民盡可能多地感受到GDP增長的好處。▲
環球時報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