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藜
說不上從什么時候開始,感覺我們身邊出現了一種流行的態度:對動機的質疑。換個最常見的詞:一旦某個話題或現象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許多人的反應里似乎總少不了蹦出“炒作”這個字眼。媒體的炒作、商業公司的炒作、個人出頭的炒作,諸如此類,都是把對現象的看法定格在對動機的質疑上。
當“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12個字火爆之后,有人出來言之鑿鑿地說,這是某個商業公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炒作”,但緊跟著又有人說,說別人炒作者本身就是想借這個熱點炒作自己而已。——真的有點像黑澤明的《羅生門》了,一派亂相中,惟有真相付之闕如。
不僅僅在網絡上。前不久易中天先生批評余秋雨先生“捐淚、捐學校、捐圖書館”的“詐捐”,一位美麗的女主播就質疑易先生:請問你質疑余秋雨大師,是不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公共熱度”?——換言之,“詐捐”是“炒作”,“質疑詐捐”也是“炒作”,骨子里在動機上莫非都是“一丘之貉”?
不說當事人有可能是百口莫辯,即使旁觀者也感到有些不爽。然而從道理上講,這種動機質疑似乎“天經地義”:作為公共討論的參與者,無論網絡還是電視,任何人都有權利提出自己的任何質疑,不是說“言之無罪”,“我要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嗎?將所有的動機置于人們的審視之下,難道不是“真理愈辯愈明”的過程嗎?
話雖如此沒有錯,但是現實中極容易發生的事情卻是,人們只問動機不計其余。似乎一旦發現(其實是“認定”)了動機是炒作,那么言論或行為中的其他方面似乎就可以棄之不顧。舉例說來,即使你能“證明”(姑且不說這有多么困難)易先生的動機就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公共熱度”,我們就該出于這個原因將他的公共批評輕松打發掉嗎?換言之,難道易先生批評的具體內容,比起他的動機不是更為值得我們關注嗎?
這其實是一個如何參與公共討論的重要問題。我們常說要“擺事實、講道理”,批評別人“詐捐”,同意不同意這種批評,都是要通過“事實”和“道理”來證明的,——當然不是不可以質疑動機,但這只是一種非常次要的考慮,否則除了擁有一個“一丘之貉”的“看破紅塵”般的嘲諷態度,我們將一無所獲。
現實之中確乎存在著各種動機下讓人生厭的“炒作”,甚或制造出諸多垃圾信息侵擾我們的“眼球”,但是要撥開云霧、辯明真理,在動機質疑之外,應該做和能夠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