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
近日,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人民銀行、質檢總局、銀監會、證監會等10部門聯合召開信息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熊必琳就貫徹《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介紹了一些基本情況和應把握的原則。
熊必琳說,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制定和實施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出臺了鋼鐵等十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推動結構調整方面提出了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自主創新等一系列對策措施,各地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政策效應已初步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情況有所緩解,產業發展總體向好。但從當前產業發展狀況看,結構調整雖取得一定進展,但總體進展不快,各地區、各行業也不平衡。不少領域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仍很突出,有的甚至還在加劇。
熊必琳強調,在貫徹落實《若干意見》時要重點把握以下幾方面原則:
一是控制增量和優化存量相結合。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和聯合重組,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結合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轉移產能,形成參與國際產業競爭的新格局;依靠技術進步,優化存量,調整產品結構,謀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二是分類指導和有保有壓相結合。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要堅決控制總量、抑制產能過剩;鼓勵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工藝和新產品,延長產業鏈,形成新的增長點。對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要集中有效資源,支持企業提高關鍵環節和關鍵部件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開展產業化示范,防止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引導有序發展。
三是培育新興產業和提升傳統產業相結合。立足于新一輪國際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盡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新興產業,及時制定出臺專項產業政策和規劃,明確技術裝備路線,建立和完善準入標準;抓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及時修訂產業政策,提高準入標準,對結構調整給予明確產業政策引導。
四是市場引導和宏觀調控相結合。加強行業產銷形勢的監測、分析和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信息發布,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標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協調產業、環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抑制產能過剩、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合力;同時,堅持深化改革,標本兼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解決重復建設的深層次矛盾。
熊必琳指出,在貫徹執行《若干意見》時,各地和相關部門要采取的對策措施。
一是要嚴格市場準入。相關行業管理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抓緊制定、完善相關產業政策,盡快修訂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進一步提高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傳統煤化工等產業的能源消耗、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準入門檻。加快編制或修訂專項規劃,對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要及時建立和完善準入標準,避免盲目和無序建設。質量管理部門要切實負起監管責任,按照產業政策的要求和企業的質量保證能力,嚴格核發螺紋鋼、線材、水泥等產品生產許可證,堅決查處無證生產。依法加強產品質量監督,加大處罰力度。建設主管部門要禁止落后水泥進入重點建設工程和建筑結構工程。
二是強化環境監管。推進開展區域產業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區域內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傳統煤化工、多晶硅等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必須在產業規劃環評通過后才能受理和審批。未通過環境評價審批的項目一律不準開工建設。環保部門要切實負起監管責任,定期發布環保不達標的生產企業名單。對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者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限期完成清潔生產審核,對達不到排放標準或超過排污總量指標的生產企業實行限期治理,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依法予以關閉。對主要污染物排放超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要暫停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項目的環評審批。
三是依法依規供地用地。切實加強對各類建設項目用地監管。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供地政策、未達到現行《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或相關工程建設項目用地指標要求的項目,一律不批準用地;對未按規定履行審批或核準手續的項目,一律不得供應土地。國土資源部門要切實負起監管責任。對未經依法批準擅自占地開工建設的,要依法從重處理;對有關責任人要追究政紀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是實行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要加強宏觀信貸政策指導和監管,引導和督促金融機構改進和完善信貸審核。對不符合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相關產業政策要求,未按規定程序審批或核準的項目,金融機構一律不得發放貸款,已發放貸款的要采取適當方式予以糾正。嚴格發債、資本市場融資審核程序。對不符合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相關產業政策要求,不按規定程序審批或核準的項目及項目發起人,一律不得通過企業債、項目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可轉換債、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增資擴股等方式進行融資。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發展改革委要對違反規定的金融機構和有關單位予以嚴肅處理。
五是嚴格項目審批管理。各級投資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產能過剩行業項目審批管理,原則上不再批準擴大產能的項目,不得下放審批權限,嚴禁化整為零、違規審批。嚴格防止各級政府的財政性資金流向產能過剩行業的擴大產能項目。盡快修訂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核準目錄,在新的核準目錄出臺前,上述產能過剩行業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需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論證和核準。
六是做好企業兼并重組工作。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兼并和聯合重組的任務十分緊迫和艱巨,結構調整、控制總量和淘汰落后產能均需要企業組織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要抓緊建立科學規范、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同時要扎實做好企業改組、改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利益,保持社會穩定,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按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盡快制定出臺加快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
七是建立信息發布制度。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建立部門聯合發布信息制度,加強行業產能及產能利用率的統一監測,適時向社會發布產業政策導向及產業規模、社會需求、生產銷售庫存、淘汰落后、企業重組、污染排放等信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及時反映行業問題和企業訴求,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企業和投資者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加強行業自律,提高行業整體素質。
八是實行問責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得強制企業投資低水平產能過剩行業。政府各有關部門及金融機構要認真履行職責,依法依紀把好土地關,環保關、信貸關、產業政策關和項目審批(核準)關,并加強政策研究、信息共享和工作協調,形成合力,有效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促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要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的通知》的有關要求,對違反國家土地、環保法律法規和信貸政策、產業政策規定,工作嚴重失職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或惡劣影響的行為要進行問責,嚴肅處理。
九是深化體制改革。要著眼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解決長期困擾我國產業良性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價格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形成有力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我國工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體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