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以來,為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國務院出臺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到2010年底投資4萬億元,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通過提高政府投資,帶動民間資本,刺激總需求,增加總供給,以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 從投資—儲蓄曲線和流動性偏好—貨幣供給曲線角度分析
我國的投資—儲蓄曲線(IS曲線)有下列兩方面的特點:
一是雖右下傾斜但極為陡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國居民的消費傾向較低,而且10余年來消費傾向呈現下降的趨勢。第二,利率對投資的影響系數長期較小,目前更是處于“投資陷阱”階段。在需求不足、國家希望通過降息刺激投資的情況下,投資者對投資前景作出的多是悲觀預期,難以找到或者說缺乏有利可圖的投資項目,降息也難以改變“缺少投資引誘”的局面,利率政策又表現出在刺激投資需求方面無能為力。第三,現階段利率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系數很小,“消費陷阱”現象短期內難以消除。
二是短期內能有效推動投資—儲蓄曲線右移的因素有限,除政府購買外,其他因素短期內難以促使投資—儲蓄曲線大幅右移,甚至有的因素在阻礙其右移。如人民幣升值導致的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下降、自發性投資的限制和自發性消費的不足等。
擴張性財政支出政策,能夠刺激總需求,但也有擠出效應。財政政策有效與否,關鍵取決于這一政策的對內(民間需求)對外(凈出口需求)的兩個擠出效應的大小,大則無效,小則有效。政府支出增加在貨幣市場的融資需求,必然對利率有拉高作用。由于流動性偏好—貨幣供給曲線(LM曲線)平坦、民間貨幣需求有強伸縮性,這種拉高作用是很有限的;再者由于投資—儲蓄曲線陡峭,利率的拉高對居民消費和投資的負面影響力也較弱,所以,目前我國財政支出對國內民間支出的擠出效應很小。對外的擠出效應是指財政擴張拉動進口從而對外貿凈出口需求產生的不利影響。這種影響的大小可以從進口傾向的大小來考察,目前,我國進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不到15%,估計進口傾向與此大體相當。因此,如果財政支出的投向控制得當,對外的擠出效應也是很小的,即財政政策有效。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貨幣政策具有局限性,一是由于我國的貨幣供給存在供給粘性、增速緩慢,不能有效地推動流動性—貨幣供給曲線的右下移動,使連續降息政策沒有得到貨幣供給增長的有效配合,限制了降息作用的發揮。二是我國目前處于投資陷阱、消費陷阱階段,投資—儲蓄曲線陡峭,即使貨幣供給能夠滿足降息對貨幣需求增長的要求,但貨幣供給增長和利率下調也難以有效地刺激需求。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的傳遞機制是: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下降=>消費和投資增加=>收入增加。從這一機制可以看出,在經濟處于投資陷阱和消費陷阱的情況下,利率下降對消費和投資缺乏刺激作用,進而對經濟活動水平缺乏影響力。
在目前我國的投資—儲蓄曲線陡峭、流動性偏好—貨幣供給曲線平坦的情況下,貨幣政策不能有效地刺激消費、投資與收入增長,在人民幣不貶值、國家難以采用匯率政策刺激外需的情況下,在居民和企業的自發性消費和投資需求不能有效放大的情況下,在降息不能有效刺激消費和投資的情況下,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政府購買(主要是公共投資)來推動投資—儲蓄曲線右移,刺激需求,緩解失業和經濟滑坡的壓力,短期內是正確的選擇。
但是,在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要有相應的貨幣政策措施予以配合,盡可能消除對國內居民和企業支出的擠出效應;要本著對經濟的長遠發展有利的原則,選擇適當的財政開支項目,控制好財政資金的投向,尤其要避免“投資饑渴”情況下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的再重復;要在進行項目工程建設當中盡可能選用國內生產的產品和物資,控制對國外凈出口需求產生的擠出效應,減輕對國際收支產生的不利影響,使得在促進國民經濟對內平衡的同時能夠兼顧對外平衡。
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作用分析
2009年3月,我國又對4萬億的投向進行了調整,減少了對基礎設施建設和節能減排、生態工程方面的投資,增加了民生工程的投入。從今年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最為嚴重的不僅僅是增長速度下行的問題,而是伴隨中小企業倒閉和停工,以及包括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企業的不景氣,將造成大量的農民工、大學生和其他勞動力失業。據估算,2009年全社會實際失業率可能高達14%。因此,保增長,是保能就業的GDP的增長;擴內需,最為基礎的是勞動者有保住和增加工作的機會,有工作才能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有支出,有支出才能保內需和擴大內需;而調結構,則是在企業規模結構上發展能大量增加就業的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在產業結構上大力發展能大量增加就業的服務業。2008年,面臨的是勞動合同法實施帶來的成本上升,央行過度緊縮導致資金流枯竭,原材料和能源等成本加大,人民幣匯率上升侵蝕利潤,以及出口退稅減少等等多重壓力。而2009年,主要面臨的則是市場需求不足和稅費負擔過重的難題。
從貨幣政策來看,由于中國金融體系的高度壟斷性,中小企業要想從銀行體系中貸到款很難。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余地可能還有一些,但作用似乎也已不大。起重要作用的還是財政政策。給予大企業用增值稅轉型的方式減稅,向大項目投資,向低收入人群發放補貼,以及對家電下鄉進行財政補助等等,雖然都能從一定程度上拉動投資、擴大消費,但是關鍵是對能大量吸收勞動力就業的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減免稅費。如果一方面給大企業注資和實施優惠,向大項目投資,給低收入人群補助,另一方面卻忽視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生存問題,對它們沒有更好的政策,使其大量地倒閉和停工,從而向外擠出更多的勞動力,即使將速度拉起來了,替代了中小企業大量倒閉形成的速度損失,但與損失的就業,包括損失的吸收了大量勞動力就業的增長相比,實在得不償失。
為此建議:一是盡快改革和理順一些政府部門和行政性事業單位的財政撥款體制。財政增加工商、質檢、衛生防疫等向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收費部門和行政性事業機構的支出,廢除對其實行的收支兩條線、超收獎勵和罰款分成體制,全部轉變為財政撥款供養。政府各部門和事業性機構稅外無道理設置收費和罰款等創收項目,擅自設置,應當視為違法行為。二是在稅收體制和行為上實行三個“廢除”。即廢除目前實際上實行的年財政和稅收硬性高速度增長的計劃指標和任務制度;廢除許多地方不按照稅法對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收稅,而是進行比實際稅率要高,甚至高得多的包稅行規;廢除對稅務人員超額完成稅收任務實行獎勵,以刺激稅務人員收過頭稅的各地通行規則。三是給能大量吸收勞動力就業的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減稅。對企業投資人、經理層、中高管人員、技術人員等等,降低其個人所得稅的累進率。
此外,中央和國務院應高度關注2009年地方政府由于財政收入支出的缺口加大,可能對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這些急需要減免收費和稅收的經濟主體,反其道而行之,加大收費和收稅的力度,來盡量縮小財政收支缺口。這樣,將會導致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更多地倒閉破產,從而擠出更多的勞動力,使實際的失業率更高。
在目前困難時期,地、縣、鄉三級地方政府在支出剛性的情況下,應當允許一部分經濟發達,未來稅源充足的地方政府發債。收入上要通過地方政府發債,將城鄉居民在銀行中的存款搬出來,變成需求。允許地方政府發債,主要是一些建設項目發債,使地方政府的債務公開和正規化。這樣,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能積極地得以平衡,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則應加大中央的轉移支付力度。
(王安慶,1970年生,河南民權人,中共遼寧省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