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歷史教學法的認識
歷史教學法是一門科學。它以歷史科學與教育科學為基礎,研究歷史教學過程中的規律,選擇最適當的原則、形式和方法,有計劃地對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思想教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科學。同時歷史教學法還是一門研究怎樣教歷史,研究歷史教師未來活動的藝術。因此,歷史教學法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歷史教學法的方法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能正確的反映歷史教學過程中的規律。歷史教學法學科內容是歷史科學與教育科學基本知識的結合,處處要真實、事事要證明,是科學的。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語言、動作以及態度,都能生動而明朗地表現出來,隨時發出創造性的火焰,鼓舞學生從事創造性勞動,使師生的思想情感,共同融合在創造性的勞動中,這里面就顯示出高度的藝術性。再從歷史教學法講述內容來看,歷史教師能把幾千年前的歷史事實,相距幾千里外的歷史環境,通過課堂講述,使學生了解得很具體,這就是藝術。據一般教學經驗說,用同一教材,不同的人,因不同時間、地點和教學對象,而每一次地創造性勞動,完全不相同,效果也不完全一樣,諸如此類,運用之妙,確實是一種教育藝術。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就本質而論,歷史教學法是一門年輕的邊緣科學,就表現形式而論,它又是一門藝術。
二、創新講授法,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一)轉變教育理念
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歷史教師改革和完善傳統的講授法,需在理念上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歷史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使學生由接受者轉變為參與者;二是教師要主動轉變為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全過程,達到雙邊和諧互動,引領學生進入廣闊的歷史學習天地;三是教師要由教學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真正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只有擁有了先進的理念,才能賦予傳統的講授法以新的生機。
(二)有條理地組織教學
首先,講授要連貫。講述歷史過程要講明事物發生變化的時空范圍,講清人與事的來龍去脈及其內在聯系,做到有頭有尾、系統而完整。
第二,講清內容的相關性。揭示新授教學內容與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內容的相關之處,使它們關聯起來,并將新授內容置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改變原有知識結構,或者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第三,選材要典型。因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揭示歷史事物的本質特征,有助于教師把所要講述的歷史問題講清講透。
(三)注意培養學生的理解力
教師講授要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而不是讓學生僅僅熟記史實、原理、概念等。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學習,促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教學內容,而不是強迫學生機械地學習,死記硬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和深入,必然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改變課堂的傳統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斷探索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現代化。當然,師范院校歷史教育探索采用新式教學方法,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拋棄傳統的講授法。現在,歷史教材的一般性知識占絕大多數,采用傳統的教學法,效果更好,學習效率更高;而對于復雜的概念、性質、評價、歷史客觀規律等,則通過新的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與掌握歷史知識,但也需要老師作必要的講授與分析。
三、運用討論法,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討論法是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互相議論,交換意見,互相啟發,弄懂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能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在教學討論中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科學地實施討論法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和要求
第一,討論前教師要向學生提出討論課題,提供參考書目;學生應認真查閱資料,做好討論發言的準備。歷史教學應該給學生更多思考和閱讀的空間,真理才會越辯越明。
第二,教師擬定的討論課題要簡明、深淺適當,而且是能引起學生討論的。如,討論洋務運動各項改革的成敗得失;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等,學生需自己搜集材料,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點出發進行思考,再分析歸納,發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所提問題教科書上最好沒有現成答案。如果有現成答案,則應引導學生將教科書的看法僅僅作為一家之言,啟發學生得出其他答案的可能性,由學生探討可能的多種答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允許不同觀點、結論的存在。
第四,采用討論法時,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有時甚至需要事前給學生查資料的時間,使學生有一定相關知識的儲備。否則,學生便會人云亦云;或只言片語回答,無法進行自己的思考;或背誦教科書答案,不能發表自己的看法。
第五,討論結束時,教師要做好小結。對有爭議的問題,教師應當闡明自己的看法,同時對學生所持的不同看法允許保留。
(二)討論法的優點
一是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討論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訓練思維的良好機會,即依據討論問題,旁聽他人意見,運用一定原理,經過本身思維,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優良手段。
二是可幫助學生形成自己深思熟慮的概念。討論的過程,實際上是運用知識、獨立思維、闡述己見、形成概念的過程。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親自參加討論所形成的概念無疑要比運用其它呆板的方法所形成的概念深刻得多,牢固得多。
三是可使學生交流思想,開闊思路。討論是相互交流思想的有效方法。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量和知識面、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等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就能起到相互交流思想、開闊思路的作用。
在素質教育觀念的指引下,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法可以從三個方向進行研究和探索:一是將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移植到歷史課堂教學中。例如討論、辯論、論壇、模擬,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方法等。二是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造,賦予新的活力。例如對傳統的講述、講解、講讀、問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創新,突破舊有的模式,使之更適應學生的學習。三是在教學實際中摸索和創造出新的教學法。
總之,師范院校歷史教學的具體方法多種多樣,新課程又賦予了教學法新的內涵,創新教法不但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而且還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在教學中遵循教學規律,根據教材內容,針對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教學,才會產生理想的教學效果。
(劉青秀,1963年生,貴州六枝人,貴州省六盤水師范高等??茖W校歷史與社會科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教學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