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教育環境概念分析
(一)課程環境的概念
課程環境是環繞在“課程”主體周圍,對課程主體產生影響的客體因素。即環繞在課程周圍并對課程“育人方案”制定、“育人方案”實施產生影響的因素。課程環境客觀存在課程周圍,對課程產生影響和制約作用,同時課程如果與環境相適應,環境又會推動課程的發展。
(二)大學教育環境的概念
大學教育是在學校目標的指引下,以思維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生的身體、運動認知、運動技能、情感和社會方面和諧發展為具體目標所賦予的學習內容及學習的活動方式,具有多層組織結構和育人計劃性能、育人信息載體性能的,用以指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實施過程。那么,大學教育環境就是以大學教育為主體,圍繞大學教育周圍并對大學教育“育人方案”的制定和“育人方案”實施產生影響的客體因素。這些客體因素是相對大學教育而客觀存在的,對大學教育產生影響和制約作用。
二、大學教育環境系統結構分析
大學教育系統作為課程系統的特殊個體,除具有課程系統共性的屬性外,還具有大學教育自身的特性,大學教育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特征,按照邏輯原理,大學教育的內涵比課程系統的更具體,而外延小于課程系統的外延。所以,在大學教育的整個運行過程中,影響課程的因素,一定影響大學教育,而影響大學教育的因素,不一定影響其他學科課程。同樣,大學教育環境系統包括大學教育外環境系統與大學教育內環境系統,大學教育環境系統要素包括大學教育系統的主體性要素、客體性要素、條件性要素和制約大學教育產生、發展的社會、學生、知識要素和影響課程實施的不同學校類型、學校的具體實際情況學校關于教學和教學管理、教學、教學管理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大學教育外環境要素對大學教育的影響是通過大學教育內環境系統而起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主體性要要素而影響課改。
依據環境因素對大學教育不同領域層次的影響,分為大學教育宏觀環境、大學教育中觀環境、大學教育微觀環境。大學教育宏觀環境是指,社會這個大的領域,從國家教育計劃、政策的層面考慮,對大學教育影響的環境因素。
大學教育微觀環境是指:在課堂這個領域,從教學的層面考慮,對大學教育教學影響的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包括:教師因素。即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教學方法手段等因素;學生因素。即學生的個體差異、身心發展規律和發展水平、運動能力、興趣、愛好、習慣等因素;課程內容因素。即教材、活動項目、活動方式等因素;以及教學過程所需要的時間、空間、條件、設備等要素。
三、三重環境理論對大學教育的影響
(一)大學教育宏觀環境對大學教育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文化更新的不斷加速,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了基礎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為了充分發揮教育的積極作用,各國都從實際需要出發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教育改革運動,課程改革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各國政府和教育界的極大關注。
新的大學教育以“健康第一”和“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把增進學生的健康,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突破了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新的大學教育倡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重視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摒棄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新的大學教育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突破傳統的單一的“灌輸—接受”的課堂教學方式;新的大學教育標準的目標體系包括:身體發展、認知、動作技能、情感體驗四個方面;新一輪的大學教育改革,以“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主要是針對當今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是對健康功能重新認識,是從完整的健康促進的視角,推動“積極生活:為健康”的運動觀點。
(二)大學教育微觀環境對大學教育的影響
大學教育微觀環境包括人員要素、信息要素、條件要素。人員要素主要指教師和學生;信息要素主要指課堂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條件要素主要指教學過程所需要的時間、空間、器材設備等因素。
從大學教育運行過程分析,主、客體在課堂這個空間內,部門負責人和教師根據學年和學期計劃,制定教學計劃,遵循教學規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學生身心狀況、學校教學條件,精心組織教學,同時接受督導機構的監督,盡力達成對學生的期望目標,促進學生的發展。大學教育是一種“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實施過程,大學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只有通過大學教育實施的執行才能得以實現。所以,大學教育的微觀環境是大學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大學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
四、優化大學教育環境的對策思考
大學教育在運行過程中,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環境又推動大學教育的改革發展。建立大學教育與課程環境和諧運行的系統,實現大學教育價值和功能的最大化,促進人的發展,一方面,要優化大學教育環境,另一方面大學教育要適應環境。
從大學教育的運行看,建立大學教育與課程環境和諧運行的系統,需要解決兩個矛盾:其一是主體認識要與客觀對象保持一致。具體表現為:l、課程人員的認識要與社會要求、學生需求、知識發展要求保持一致,那么,要求課程決策人員、課程設計人員重視來自社會的經濟、文化影響與阻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2、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要與課程的要求保持一致,那么,教學工作的運行機制、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學習活動方式的改變與大學教育的理念和目標保持一致。其二是主觀的意圖和目的與客觀現實一致。具體表現為:l、制定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要與課程的現實情況相符合,即要看到來自教育系統內部的傳統影響,從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教育評價指標到教育管理、教育評價的操作,與大學教育的實際情況相符。2、學校教育的規劃、培養目標,不僅要與課程標準保持一致,還需要學校的執行機構、管理機構、監督評價機構協調配合。3、對學生發展的期望水平與學生發展的實際水平盡量保持一致。
(劉玉海,1957年生,華北煤炭醫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綜合性大學的宏觀教育、黨員教育與管理創新工作的研究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