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杰
2009年10月11日,“東北物流城杯”首屆全國優秀農產品經紀人表彰大會在遼寧省鐵嶺市舉辦。近400名全國優秀農產品經紀人及地方農產品協會的負責人出席了表彰人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中國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國家工商總局,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有關負責人,以及鐵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等領導出席表彰活動。
活動由中國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主辦,評選出了全國十強農產品經紀人,十大創業模范,十大合作模范,以及115名全國百佳農產品經紀人,旨在通過宣傳農產品經紀人優秀典范,樹立農產品經紀人新形象,帶動更多的創業者投身到農產品流通領域,以創業帶動就業。
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農產品經紀人的總資產達109.12億元,年經營額達270.18億元。人均帶動農戶近1.4萬戶,幫助農民人均增收822元。他們已從“二道販子”,“倒爺”發展成為國家的一個正式職業群體,在全國擁有600萬人的龐大隊伍,成為農產品流通中的骨干力量。
本刊記者在此次表彰活動中接觸了大量農產品經紀人,他們所展現出的新思維,新面貌讓人深刻感受到,這一群體已經成長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這支生力軍有理由得到人們的關注。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如何搞活農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購買能力,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持續發展,仍然是“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為了有效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把“培育農產品經紀人,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作為穩定農業發展、搞活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措施。
一直以來,農產品經紀人都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力量,也是推進我國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一支生力軍。從某種程度上說,農產品經紀人是市場經濟道路的塑造者。不僅僅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的共同開拓者,同經風雨,共賞彩虹。
這個行當從改革開放之初就與安逸、體面無關。他們起早貪黑,從南到北,在鄉村深巷中奔波,靠自己勤勞的手腳,一手牽起農民,一手牽起市場,大大加速了農村流通市場化的進程。他們,是塑造市場經濟時代精神的扎實腳注:而農產品經紀人作為群體,是市場經濟早期創業者艱苦奮斗精神的典型。
如今,農產品經紀人成為了市場經濟步入深水區之后進行再度創新的重要力量。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發展,農產品經紀人已從“二道販子”、“倒爺”,發展成為一個正式職業。時代的進步,也給農產品經紀人提出一個新的課題——市場的逐步規范,使得農產品經紀人不能再將致富高招簡單停留在運銷販賣上。隨著全國道路交通、信息系統等軟硬件建設的完善,簡單利用信息不對稱掘取第一桶金的農產品經紀人在市場面前越發“吃不開”了。
盡管黨中央國務院對這一群體高度重視并寄予了厚望,但是,這支隊伍整體實力和創業帶動能力還不夠強大,職業群體還沒能為社會所充分認識。因此,在提升農產品經紀人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參與能力等方面還需要做出積極努力。市場正在“逼著”經紀人隊伍變革、成長。
變革首先來自于對市場價值的再認識。創新和誠信,越發成為農產品經紀人看重的安身立命之本。人才和創業能力被視為農產品經紀人行業能否持續發展、做大做強的基礎。因此,要把農產品經紀人的能力和素質放在重要的位置,培養一批“長于經營、精于管理、勇于創業、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的復合型創業人才。
更深刻的變革來自組織建設。個人致富的思路,開始逐漸讓位于共贏思想。有許多農產品經紀人已從個體戶逐步成長為專業合作社社長,協會會長及農產品公司、批發市場、連鎖超市的董事長:從單打獨斗發展到聯合起來闖市場,帶領農民共同致富。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振興農業,服務“三農”的有效手段,也是農產品流通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和業務資源。
可以預見,被信息化武裝起來的新型農產品經紀人將成為未來發展新模式的不懈探索者。如今賣難問題屢屢發生,如果借助現代化手段進行網上撮合交易,那么經紀人完全可以通過期貨合同實現在農業生產尚未開始之前,就已經將產品順利賣出。之后,從合同中確立的市場實際需求出發,再從容組織標準化生產。現代化武裝起來的農產品經紀人,為根本性解決賣難問題,已經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可以期待的是,農產品經紀人的時代貢獻,隨著“明天”的臨近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