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的“馬太效應”
貧富差距是人類自奴隸社會以來就出現的痼疾。它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圣經》。《圣經》中馬太福音第25章曾講到:“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也就成了著名的“馬太效應”的出處。
收入差距的擴大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是絕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長過程中帶有規律性的現象。
當今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更是一個帶有全球性、普遍性的問題。目前拉丁美洲成為全球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地區:10%最富的階層與最窮者的收入差距達到46.6倍,而且這種現象仍在繼續發展。僅俄羅斯的貧困人口比例就占到了全體人口的29.1%;美國的貧富分化也十分懸殊,英國居民在住房、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休閑消費等差距上也不小。
國際上通用的衡量一國貧富差距的指標是基尼系數,0為“完全平等”,1為“極端不平等”。目前公認的標準是,基尼系數在0.3以下為“好”,0.3―0.4之間為“正常”,超過0.4為“警戒”。一旦基尼系數超過0.6,表明該國社會處于可能發生動亂的危險狀態。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數字,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為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地區研究所主任陳東生說,這種差距還在拉大。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調查也顯示,占中國人口10%的最富有人群掌握著國家45%的財富,而占人口10%的最貧困人口只擁有國家1.4%的財富。按照中國規定的絕對貧困標準,即人均年收入在865元以下,中國現有9000萬人屬于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銀行規定的人均每天1美元為絕對貧困標準來衡量,中國則有2.1億貧困人口。
收入差距的擴大,蘊藏著諸多經濟、社會和政治風險。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90年代東南亞的金融風暴,拉美各種社會矛盾的空前加劇,非洲社會治安的不斷惡化,俄羅斯有組織犯罪活動的日益猖獗,一些國家的政府垮臺、軍事政變及農民起義等,均與收入差距懸殊、分配不公、社會矛盾激化密切相關。
貧富差距
與上升管道
眼下,社會上的戾氣似乎越來越濃,仇富的情緒在蔓延。開寶馬車的人,一不留神與人發生糾紛,就會陷入麻煩之中,弄得不好,還會招來網上聲討,甚至追殺。有人說這是貧富差距加大的必然結果。因此,聲討民營資本家原罪者有之,主張殺富濟貧者亦有之,甚至有人,恨不得再來一次“文革”。
不過相信貧富差距并不是造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美國的貧富差距比中國要大得多,為什么人家沒有像我們這樣仇富?就算寶馬車在那里不算什么,但好像也沒聽說那里的窮人朝豪華游艇扔石頭。
流水不腐。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社會的穩定,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平均財產是一種境界。而承認貧富差距,維持上升管道的暢通,又是一個境界。兩種境界都可以導致穩定,不過顯然后者對于社會的發展更有利。無論有多少議論追念中國曾經有過的平均的“好日子”,誰都知道,那種日子回不來了,已經走到今天的中國,只能在承認差距的前提下,保持發展。承認了這個前提,那么,社會穩定的因素,實際上最突出的,就是上升管道的暢通與否。
在一個正常發展的社會里,有人發家致富,對于其他人而言,可以激起嫉妒,也可以激起人們爭相致富的斗志。這對于個人、家庭、社區和國家,都是好事。國家所要做的,主要是在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人們致富渠道的暢通,保障人們改變地位身份的渠道暢通,不至于因為一些人為的因素,使得上面的人壟斷了所有的好事,下面的人無論如何掙扎,也上不去,永遠沉淪。也就是說,一個擁有摩天大樓的富人和一個沒有立錐之地的窮小子,并存在同一個地面上,并不一定會導致騷亂,只要那個窮小子知道那個富人從前也跟他一樣,自己經過奮斗也可以上升,那他就不一定非要劫富濟貧不可。
上升的管道,不見得直徑很大,關鍵要通暢,不能有干擾。現在的社會,處在下層的人們,若想改變地位,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是上學,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改變身份,最好能變成國家公務員;二是通過勞動或者經商致富,打工,擺攤,開店,辦中小企業,最終走上富裕之路。可是這兩條路,目前都存在問題。
前者,由于短時間內大幅度的擴招,高校基本上難以維持既有水準,無法使學生獲得謀生的技能和素質,加上公務員考試各自為政,標準不一,最后關頭的面試又難以避免權力和人情的干擾,因此,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上,學生的挫折感和失敗感前所未有地增加;后者,找不到國家正式工作的學生,想要自主就業,依然困難重重,想從個體戶做起,成功的幾率非常小,在國家的統計數據中,個體戶的數量,一直在逐年減少。至于那些進城謀生的農民,想從擺小攤做起,所遭遇到的困難,往往是不可克服的。
在美國,最誘人最持久的傳說,是美國夢。說白了,就是窮小子可以通過個人奮斗,變成大人物的故事。這個夢,已經是種文化了,有這樣文化的國度,無論存在多少問題,上升的管道應該是暢通的。我們中國人,也應該有自己的夢,不是夢見每個人都能坐上抽水馬桶(這是周谷城先生上世紀30年代的夢),也不是夢見自己娶了漂亮的媳婦(這是多數中國男人的夢),而是夢見自己經過奮斗,終于有了美好富足的結果。
(摘編自《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青年報》、《南風窗》、《財經》)
鏈接
如何抑制貧富分化呢?當然是利用稅收手段。向類似我這樣的富人多征一點稅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
中國的貧富差距大嗎?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和諧社會才能有希望。
為了達到改革的目標,必須犧牲一代人,這一代人就是3000萬老工人。8億多農民和下崗工人是中國巨大的財富,沒有他們的辛苦哪有少數人的享樂,他們的存在和維持現在的狀態是很有必要的。
——經濟學家厲以寧
貧富分化,是否一定是壞事?蓋茨確實比我富裕,但假如不讓他富裕,我們每個人都會更窮。實施一刀切的劫富濟貧政策,會否打擊了社會的進步力量?
——學者薛兆豐
日本、以色列等國家是因人口素質高而富;沙特、科威特等國家是因石油多而富;而我們兩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如何實現高標準的共同富裕?
——新華網評論員 竇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