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陷入經濟危機,美國自顧不暇,歐洲一片狼籍。最有實力的中國可謂舉足輕重。其大手筆投資態度積極,采取自救以救人的策略,一是擴大內需市場,另一是打通國際貿易管道,反對保護主義,并且加強對外采購。在今時今日的市場蕭條氣氛之中,中國此舉,還是很受歡迎的。中國企業只有利用好手上的資金和外匯儲備,總體布局得宜,自然可以實施彎道超車,實現后發優勢。而如果僅僅是一味購買產品和資源,很可能就會錯過一個大時代的戰略轉移機會。
在第一輪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之下,不僅僅是西部,中國各地的政府目前都在升級政府的建筑物,改善教育環境,提升政府服務品質,以及改善水體質量。伴隨刺激計劃的資金落實到地方政府,一些相應的合作伙伴也就浮出了水面。每周的招標/投標額度都在2億美元至20億美元之間。許多地方政府都將自己得到的資金投入到環境保護領域。比如,他們打算升級自己的環保監測系統,建設綠色工業區、居民區和休閑娛樂區,以及建設全國性的水及污水處理系統。
醫院升級項目就更多了,諸如新診斷設備的引進和病床品質的提升都在考慮范圍之內。新建筑的建造合約或許會更多地落入當地企業手中,但是外國供應商仍然可以獲得巨大的機會。
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升級自己的資訊技術系統,這就使得他們每周的電腦需求量達到了2000千至1萬部,此外還有服務器、電話系統、攝像機、掃描儀和網絡服務器等。其中一部分項目明確指定了特定的品牌,但是大多數項目都是開放的。
客觀而言,中國的公司大量購入產品、技術、資源和能源,戰術上說不是過失,甚至可以說是頗有斬獲,但需注意,這或許只能算是短期或中期的思考,至于是否符合未來世界的變化,仍大有改進之余地。例如,眾所周知,溫室效應帶來的危機,作為世界大國,中國不能避免的減碳承諾,環境生態的巨變、氣候的異象,一樣會劇烈沖擊中國的農業和經濟。中國大購能源之余,減碳的努力也需要及時跟上,如果遲遲未有配套措施,效果可能就適得其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時此刻不妨看看別人在干什么。
美國奧巴馬新政府已經決心破釜沉舟打新能源牌,希望救經濟、保增長。新任的能源部長朱棣文對替代能源的重視和研發,已經反映了美國必須對中東石油減少依賴的經濟成本收益的考量,也顯示美國希望把握地球升溫的大國領導責任的政治正確,可謂一石二鳥。
當然,綠色能源不會是三兩年就見效的。綠色經濟要取代石油經濟產業鏈,恐怕需要10年20年的時間。但是,現在能預見,未來綠色經濟的霸主仍將是美國。這個過程中,中國如何占有自身應有的一席之地?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今天不布局占得機先,日后可能就一再落后,到最后追趕都無門。
必須指出,當美國已在向未來探索,尋求能源新機制和構筑遠景時,中國企業如果繼續沿用傳統思維,將寶貴的現金購買過度成熟的能源產品,只顧目前,困居下游,未作10年20年以后的謀劃,那將是一個代價極為沉痛的失誤。
現時顯而易見的是,中國產業鏈之中的“消費端”非“原創”和“研發”環節,很有可能繼續成為付出高代價購買美國產品的追趕者,甚至擁有大量過時的石化能源儲存,在若干年后成為燙手山芋。此種危機不得不防。
潮起潮落,新浪舊浪。這次危機雖然嚴重,但是幾年之后,美國總會經濟復蘇。中國企業會不會到那時候還是跟著仰人鼻息,要花血汗積累的外匯,去購買昂貴的美制先進減碳設備,繼續成為產業鏈之中被剝削的一環呢?
希望中國企業不會錯失良機,在30年未遇之大變革之際,使用財富為未來謀劃,積極投入開發減碳、高效的設備來使用傳統能源。同時,更希望中國能有遠識地投入人力、資金,獨立進行或與更高技術的公司和機構合作,開發綠色的未來能源,超越現時的石油時代,為未來30年的企業發展和經濟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
陸新之
財經作家,商業觀察家,現任風至飛揚出版機構首席顧問。出版的新著有《決勝華爾街》、《王石管理日志》和《說郎咸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