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籌辦《中學生數理化》的那段歲月,一幕幕美好的,讓人終身難忘的往事,又漸漸地浮現在眼前,
1981年初,當時的河南教育社領導,根據我省基礎教育的實際,特別是廣大中學生的強烈要求,決定為中學生辦一份理科雜志,題名為《中學生數理化》,并由我牽頭,會同張保文(化學老師)、楊鐘珩(物理老師)、劉和玉(數學老師)和侯秀姣(化學老師)一起。來創辦這份學生刊物,不久。省教育廳黨組和省委宣傳部相繼作出了同意創辦《中學生數理化》的決定。
在緊張的籌辦過程中,編輯部首先想到的一件重要事情,是請誰為《中學生數理化》題寫刊名,權衡比較之后,同志們一致同意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來為《中學生數理化》題寫刊名,這是因為,華羅庚教授是國際一流的數學家,他不僅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而且還是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法國南錫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他在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個復變數函數論、偏微夯方程和高維數值積分等很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僅如此,華羅庚教授還特別重視教學的教育普及和應用工作。他是我國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的創始人,他專門為中學生撰寫了一系列數學通俗讀物,如《從楊輝三角談起》、《從祖沖之的圓周率談起》、《數學歸納法》等,他還深入工廠、農村,倡導在工農業生產中推廣使用“優選法”、“統籌法”,以優化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總之,華羅庚教授是受到科學界、文化界、教育界和廣大工人農民愛戴的最合適人選。
1981年5月27日,我和袁明同志懷著既興奮又緊張的I心情,踏上了北去的列車,說興奮,是因為此去我們要見的是一位在全世界都很有名的數學家,又是全國政協副主席,說緊張,是因為擔心此去能否如愿,華老是否出國講學,是否參加什么重要會議,能否接見我們,當然。我們還有三個有利條件:其一。我們要創辦的這份刊物,是全國第一份輔導中學生學習的理科雜志,而華老對中學生的事情一向非常關注,相信會得到華老的積極支持,其二,1978年河南省舉行“文革”后首次中學生數學競賽頒獎會時,特邀華老參加,我當時作為《河南教育》編輯部記者也參加了這個頒獎會,第一次見到了華老。有了一面之緣,其三,我們此次進京。首先要拜訪的是馬玉書同志,請她引薦,“文革”期間,馬玉書同志從北京被下放到河南,在省教育局(廳)任副局(廳)長,她為人正派,平易近人,深受干部職工的尊敬,我當時雖是省教材編輯室的一般業務人員,但和馬局長仍有不少的工作接觸,她對我印象頗佳,馬局長此時任中國科學院機關黨委書記,正好和華老在一個單位,由她引見,相信會馬到成功。
到達北京的當天,我們先去了《人民教育》雜志社,見到了鐘昭良同志,他是教育社的老同志都十分熟悉的一位老朋友,我們告訴了他此行的目的,想請他找位攝影記者陪我們完成此次任務,第二天一早,鐘昭良同志給我們帶來了一位攝影師,他就是中國美術館的趙力同志,趙力同志拍攝過很多美術照片,為人十分熱情,
’
上午9點左右,我們到達了中國科學院,見到了久別的馬局長,在接待室里,馬局長先詢問了河南省教育廳的一些近況,然后我便把想請華老為《中學生數理化》題寫刊名,請老科學家們為刊物寫文章的來意告訴了她,馬局長稍加思量后說:“華老有事今天沒來院里,我回頭跟他約好,你們可否明天再來?”就在我們準備告辭離去的時候,馬局長又說:“既然你們今天已經來了,我現在先帶你們去見一見錢三強副院長,”馬局長的話讓我們驚喜萬分,是我們事先沒有料想到的,錢三強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三錢”(錢學森、錢三強和錢偉長)之一,也是有名的物理學家,1940年就在法國獲得國家博士學位,他和夫人何澤惠一起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馬局長把我們領到錢老的辦公室,錢老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當聽說我們要辦《中學生數理化》雜志時,高興地說:“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文革’耽誤了他們不少時間,現在你們辦雜志幫助他們學習數理化各科知識,將來才能更好地建設祖國,這很好哇!”在交談的過程中,攝影師已拍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至于給《中學生數理化》寫文章的事,錢老也應承了下來,并囑咐他的秘書記住此事,后來,錢老果然把文章寄了過來。
5月30號,我們早早地趕到了中國科學院,馬局長已在傳達室等候,一見我們便說:“現在我就帶你們去華老的蒙里,昨天我已與他通了電話,”于是,由中國科學院派車,直接送我們到華老的家,華老的家當時在北京崇文區一幢有十多層高的家屬樓上,當我們走進華老家時,華老已在會客廳迎候了,馬局長先把我們介紹給華老,并把我們的來意重述了一遍,我隨即插話道:“華老,您還記得我嗎?我這是第二次有幸見到您,1978年6月,河南省舉行了‘文革’后的首次中學生數學競賽,特邀您去參加頒獎會,您跟我和新聞界的幾位同志一起合過影,”華老的記憶力真是驚人,他頓時想起來那次競賽的第一名學生叫蔡宏宇,是開封七中的,還有一位女孩子叫李曉紅,也是開封七中的。成績也不錯,有了這一段小的插曲,我緊張的情緒才慢慢地松弛了下來。
華老笑著說:“我字寫得不好,你們看合用就用,不合用也不要勉強,”我忙說:“華老,請您題寫刊名,不是書法問題,主要是為了滿足青年學生對您的仰慕之心,體現您對青少年學生的關懷和期望,”華老笑而不語,讓家人拿出已準備好的紙、筆,很認真地建寫了3張“中學生數理化”刊名,讓我們自己選用,看著華老題寫的刊名,我和袁明同志都深受感動,我從中取了兩張寫好的刊名,對華老說:“華老,我代表河南教育社,代表廣大中學生,謝謝您了!”說到請華老給中學生寫文章的事,華老已胸有成竹,便說:“隔些天我就會把寫好的文章寄給你們,”考慮到華老的身體不好,時間又特別寶貴,我們不敢久待,就起身向華老告別,臨別時,華老說:“我腿不太好,就不送你們了,”
華老為《中學生數理化》題寫的刊名。一直沿用至今,他為中學生撰寫的《熟能生巧勤能補拙》一文,也早已發表在《中學生數理化》的創刊號上,然而,我們尊敬的華者,于1985年6月12日,因突發心臟病,病逝在日本東京大學的一間報告廳講臺上,我們河南教育報刊社人,將永遠懷念著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