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參加談話類節目的錄制,話題是“中學校長實名推薦上北大,贊成還是反對”。我作為民眾代表(當時我的嘉賓身份是浙江大學法學博士、律師和專欄作者)和該制度倡議、發起者之一的某副校長以及一位大學老師參與了討論。
在對話過程中,我自始至終堅持認為:好的出發點并非一定導致好的落腳點,校長實名推薦上北大,聽起來很美,做起來很難。教育資源的分配與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息息相關,在制約體系尚不明朗的前提下,我們寧愿忍痛割愛,也不愿見到權力腐敗。校長實名推薦是一個學術命題,而現行的教育體制是一個行政命題,試圖用學術慣例去影響和改變行政規則“知難行更難”。當然,對于我的質疑之聲,其他兩位嘉賓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特別是那位副校長,看得出來她明顯有備而來,針對我的提問,她都“見招拆招”一一作了回答。她說,校長實名推薦根本上不是否定或顛覆高考制度,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一種有效補充,讓更多的有才之人能進入名校深造學習。另外,實名推薦也不等于說不用考了,光一個校長簽名就可以上北大了。它同樣需要學生在校期間的數次考試、層層選拔才能決定人選的,而且像北大、清華等一些招生的老師早在高一、高二階段就來學校考察,密切關注一些有實力、有潛力、有能力的同學的學習表現。席間,她還補充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她說北大和她們學校之所以想做這樣一個嘗試,也有其“苦衷”和“私心”——為的就是讓那些在高考之前就已經通過TOEFL、SAT考試,被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倫敦政經等一些世界名校錄取的學生能留下來,選擇在國內上大學。
盡管我對那位副校長的“回應”有所保留,但必須得承認,當我得知制度產生的背后是為了與國外名?!皳寠Z”人才,說實話我之前的犀利、鋒芒變得緩和了許多,我開始理解并同情他們?;仡欉^去的三十多年,中國人才外流的現象非常嚴重,且總體趨勢沒有根本改觀。有材料為證,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80%、北京大學76%高科技專業畢業生都去了美國,并且從2006年開始榮登美國大學博士生來源最多的兩所院校。美國《科學》雜志把清華、北大稱為“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中國送出了世界上最多的140多萬留學生,卻只有30多萬人回國,其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這無疑是個令人心寒的事實,相信對于每一個心系民族安危、國家命運的人來說,大量人才外流意味著一個國家的未來競爭力在被削弱。與此同時,引進人才的一方卻在不斷地增強其綜合國力。但即便如此,也未必有人真正去關注、去鉆研、去求解業已國際化了的人才爭奪戰的課題。于是,當王輝耀表示希望通過《人才戰爭》中最真實的講述,讓我們了解到眼前看似波瀾不驚的世界,正在發生一場真正關系國家命運與個人前途的“暗戰”,關系到你我他的命運時,我們有必要認真聆聽。如果說,校長實名推薦只是一種“不拘一格招人才”的體現和嘗試,只是一個地方性、微觀化的個案,那么,王輝耀《人才戰爭》則更像是全球化、宏觀上的指引。它奉行的是“人才回歸將改變中國”、“中國強大崛起依靠人才”的理念,并試圖找到方法上的應對。
盡管同樣冠以“戰爭”一詞,但我在閱讀《人才戰爭》時卻不曾感到有像《貨幣戰爭》、《糧食戰爭》等書所暗含的“陰謀論”。它完全基于現實,讓事實說話,而不是靠臆測、妄想來揣摩真理。例如,二戰之前,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總數甚至是美國的3倍。但人才戰爭半個世紀過后,全世界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得主40%已經來自“美國制造”,超過70%的諾貝爾獎得主被美國聘用,在美國工作。這是事實。從原子彈、氫彈、導彈、火箭的研發,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電子計算機的誕生與應用,美國在這些尖端技術領域的突破,每一個項目都有外國科學家充當關鍵性角色。這也是事實。就像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所言:“在這個時代,所有發達國家為了增強競爭力,都必須依賴外來移民和人才……如果擁有達2億8000萬人口的美國都需要吸收外國人才,只有300萬人口的新加坡更必須這么做”。美國之所以能在二戰后成為世界第一科技強國,并在高科技領域持續“一覽眾山小”的絕對優勢,并不是因為美國人的天賦遠超其他的族群,而是因為美國不問種族、不分國籍的人才戰略,成功地讓它吸聚到了全世界最多的頂尖人才。
雖然自9·11事件之后,美國在人才引進上一改往日作風,變得畏首畏尾、戰戰兢兢,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學習其開放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性。就拿奧巴馬總統來說,其父親是來自非洲肯尼亞的留學生,并且后來還回到了肯尼亞。作為一個在美國曾受到歧視的少數族裔的第二代移民,奧巴馬能成功當選為美國的第一位非洲裔總統,這表明美國二戰后的開放、融合并不只是一句口號,也表明美國的強大不在于其物質力量,而在于其開放的精神,使其能博采世界百家之長而融于一爐。這給我們的啟發是,要想超越美國,或在世界競爭格局中處于優勢地位,開放性、先進性的人才培養系統(包括政策、平臺、環境、制度、文化等)必不可少。
對此,王輝耀也認為,中國正在面臨全球化時代以來第一次在世界上的“崛起與復興”,重新構建具有世界大國風范的人才戰略顯得迫在眉睫,除了建立吸引世界頂尖人才的環境、平臺和機制,更重要的是,從文化認同上塑造真正的“中國夢”。
對此,王輝耀總結了10大戰略:移民戰略、招收并挽留外國留學生戰略、雙重國籍戰略、特殊人才特殊待遇戰略、國家獵頭戰略、跨國公司人才本土化戰略、國際交流與合作戰略、民間社團/基金會/人才庫戰略、通過風險基金、創業扶助、高科技園區吸聚人才戰略、以及文化輸出與國家夢戰略。這些策略性的建議將使我國在人才引進和培養等制度構建上有更開闊的視野。例如,我國可放松綠卡、簽證,對外籍華人發放海外同胞證。香港同胞有回鄉證,臺灣同胞有臺胞證,可以不用簽證回國,海外華人也可采用海外僑胞證的方式,免掉簽證等繁瑣手續,方便人才回來。或者建立國際化的人才吸引機制,打破體制內與體制外的限制,國際工作經驗也可以成為提干的標準,甚至企事業單位選拔錄用人才可不限國籍,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一改我們傳統的觀念和做法。
事實上,就像“校長實名推薦上北大”還只是一個構想,未曾付諸實踐,它的全面實現依然任重道遠,中國與世界搶奪人才的競爭才剛剛拉開帷幕,輸贏未決,在這個意義上,“21世紀最貴的是人才”這句話真不是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