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湖北省宜昌市,古時被稱作夷陵。宜昌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接合部,素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如今,她是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所在地,全國旅游40佳。
宜昌之綠是三峽的永恒底色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是李白對江水出峽、險夷交替景象的生動描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則是三峽生態的生動寫照。
“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這是毛主席當年的暢想。
1992年,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一時間,三峽工程、三峽生態備受世人矚目。
在工程啟動之初,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一流的生態環境、服務一流的三峽工程。在三峽工程初期蓄水、高峽出平湖之夢初步實現的時候,宜昌市委、市政府又進一步提出,打造金色三峽、銀色大壩、綠色宜昌。
工程未啟,生態建設即已搶先布局。工程實施,生態建設始終相伴相隨。
國家級的長江防護林工程、湖北省消滅荒山的舉措相繼實施。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后,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紛紛把三峽地區作為建設重點。
宜昌的生態在不斷變化
10年間,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3%(不含灌木林),增加了6.8個百分點。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下降了8.53%,土壤侵蝕模數下降了14.22%,土壤流失總量下降了15.56%,宜昌境內長江輸沙量下降80%。
綠色成了宜昌的標志,宜昌之綠成為三峽最美的背景。
如今,到三峽大壩旅游觀光的游客,都會聽到導游這樣一段介紹:三峽壩區目前正處在生態恢復期,過去運輸材料的空地將全部實施綠化,截流園區的景觀綠化、壩區周邊的山體綠化……生態建設好了,三峽就會更美。
目前,宜昌市已初步形成了20個以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生態旅游景區,森林旅游綜合效益明顯提高。三峽植物園、三峽森林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基地、大老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等依托科研和旅游加快發展,已成為三峽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標志性工程。宜昌正在搶抓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機遇,積極籌備組建“三峽森林旅游集團”。
宜昌市林業局局長劉先新說,三峽工程建設,帶動了三峽工程旅游和森林生態旅游。長江兩岸一定要綠化美化起來,世界級的工程,要配有世界級的風景。
宜昌之綠裝點百姓的優質生活
2001年8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視察宜昌城市建設后留下評價:宜昌青山綠水、綠樹成蔭,將來的宜昌一定會是一個世界級的城市。
多年來,宜昌市依托林業重點工程,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四旁植樹和綠色通道、農田林網、城市森林建設,停、封、退、造、改、遷“六管”齊下。“十五”期間,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87.8萬畝,封山育林1099萬畝,義務植樹4132萬株。
有人形容宜昌的綠化,綠得有情調、綠得有檔次、綠得有藝術、綠得有底蘊。
為了讓城市景觀更貼近自然、服務市民,宜昌市委、市政府曾出資2500多萬元,將每年上繳稅收300多萬元的商業城拆掉,改建成休閑綠地廣場。1998年以來,宜昌城區共拆房、拆墻55萬多平方米,形成公共綠地58.5萬平方米。沿江大道綠化帶和濱江公園、和平公園相得益彰,是長江沿岸城市獨具特色的景觀。一江、一峽、二壩、三道、四場、多園,形成了宜昌綠化點、線、面的網絡格局。
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綠化工作,成立了宜昌市綠化委員會,市委書記、市長雙雙擔任綠化委員會主任。市及各區林業或建設部門均設有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并配備專職人員3~6人。市里每年都撥出綠化工作專項經費。城市綠化列入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先后制定了《關于八年綠化宜昌的決定》、《關于加快宜昌林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實施林業綠色致富工程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并層層簽訂了造林綠化責任狀。
政府的強力推動,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綠化、美化宜昌的積極性。1998年以來,全市累計籌集綠化建設資金過億元,完成城市綠化項目40個,涌現了一大批“花園式”單位。
宜昌之綠是農民的永續財富
劉先新說,發展三峽壩庫區生態林業后續產業,構建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林業的必然趨勢,是加強三峽生態保護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新農村、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
“十五”期間,全市退耕還林143.17萬畝,糧食、現金、種苗補貼已全面落實。全市有22.5萬農戶88.5萬人從退耕還林中受益。初步形成了以種苗花卉、林產加工、干鮮果、茶、中藥材、森林旅游、野生動物養殖等六大產業為主體的林業后續產業體系。已建成速豐林基地300萬畝、各類經濟林基地300萬畝、各類中藥材基地300萬畝,全市圍繞基地興辦了20余家龍頭企業,18家被認定為全省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共有21.5萬戶農民從龍頭企業受益。宜都市、夷陵區曉溪塔鎮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柑橘之鄉,秭歸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臍橙之鄉,枝江市百里洲鎮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砂梨之鄉。2008年,全市林業實現社會總產值58.6億元。
此前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宜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三峽庫區的生態保護注入了新的動力。各地采取一山一策、一村一策等靈活的改革模式,推進資本與林地的結合。林改后,農民生態管護意識不斷增強,在政府幫助下籌劃林業產業經營,為進一步提升和挖掘林地效益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