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祺揚

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湖北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戰略,即通過3~5年的努力,盡快形成一批具有很強帶動作用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知名品牌,形成一批過5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形成一批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縣(市、區)。其中提出的形成一批具有很強帶動作用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打造湖北農產品加工“航母”,是提升湖北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打造農產品加工“航母”的緊迫性
2008年,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2894億元,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3300多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3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18家,獲得中國名牌產品14個,中國名牌農產品6個,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總體態勢良好。但與全國先進省市比仍有不小差距。
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2008年全省糧、棉、油、漁、生豬產量分別列全國第9、4、3、1、6位,但農林牧漁總產值、農副產品加工產值分別僅列全國第10、13位。去年全省33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223億元,不及江蘇雨潤集團、河南雙匯集團等企業一家(2008年雨潤、雙匯的銷售收入分別達370億元、350億元)的銷售收入。全省這33家僅占全國894家的3.7%。湖北目前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為0.8: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更低于發達省份水平(近2: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初加工以上)50%左右,精深加工比重較低,主要農產品深加工比例(二次以上加工的產品占其產量的比例)30%左右,分別低于全國60%、40%的平均水平。
原材料外流。農產品的生產、流通與加工三個環節密切關聯、相互促進、不可偏廢,理想的模式是種養加協調推進、貿工農一體化發展,而湖北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小而散,深加工環節薄弱,難以滿足市場個性化、多樣化要求,造成糧油、水產、畜禽等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外流。
產業鏈不長。打造農產品加工“航母”,有利于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引領農業向著標準化、規模化、高效化方向發展,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拓展農產品產業鏈,通過做大做強一個企業,配套形成一個產業,帶動整個農業發展,提升所在地區形象,正如一個家喻戶曉的“雙匯”使得漯河聞名遐邇一樣。湖北正是缺少這樣的農產品深加工龍頭“航母”。因此,必須著力打造。
主動應對全球糧油危機。在當前國際糧油價格高位徘徊、饑餓人口有增無減、土地等生產要素惡化、糧食供求平衡吃緊、發展生物質能源機器與人爭糧等境況下,一些國家和地區及跨國糧商大舉海外屯田種糧、兼并收購糧油企業、控制糧食交易,紛紛搶占主要農產品產銷的“制高點”,爭奪其“主導權”。壟斷世界糧食交易量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通過“全球化經營、全環節利潤和全市場覆蓋”的運作模式向全球迅速滲透。他們利用強大的資金優勢、國際市場壟斷地位,從2004年至今4年多的戰略組合,已控制了我國大豆產業,掌握了我國植物油的銷售終端,并在河南、山東、湖南等糧食主產區設立或并購糧食加工企業,導致有一段時間全國食用油定價權由外資企業說了算。為此,我們更應通過加快打造融農產品產供銷于一體的龍頭企業“航母”來掌控國內糧油等銷售市場,確保我國農產品安全,并在國際市場擁有“一席之地”和必要的話語權。
打造 “航母”應多措并舉
發展湖北農產品加工業,打造農產品加工“航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當辯證施治、多措并舉。
切實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是成功實施農產品加工“航母戰略”重要的思想保證。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整合是打造的重點和難點。一是農產品加工企業所有制關系復雜,既有國有但更多的是私有,分布在不同部門和地區,固有的“條塊”既得利益分割格局,構成推進整合的制度障礙;二是私有制企業壁壘,眾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產權的私有性、獨占性和排他性,形成推進整合的巨大阻力。這比起武煙等國有企業的整合,更加復雜、阻力更大、難度更高,因此更需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一方面,要破除所有制樊籬。突破地區所有與部門所有、公有與私有等所有制障礙,充分認識到整合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和“發展之路”,“不整合、小發展”,“整合、大發展”,自覺遵從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的制度安排,“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追求所強”,實行國有獨資、國有控股、私有控股或私有獨資等多種適宜的所有制方式;另一方面,要突破私有產權障礙。充分認識到產權多元化和規范的治理結構是企業成熟化、高度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私營業主應主動適應多元化的股權制度和社會化的管理方式,依靠收購、控股、參股、聯營、品牌經營等多種互利共贏方式,在政府引導中體
現企業主導,實現企業做大做強。
科學制定規劃。打造農產品加工“航母”,就要高度重視制定好實施規劃,努力科學、合理、可行地規劃好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整合工作。在打造農產品加工“航母”伊始,一定要集中力量,充分調研,反復論證,充分討論,深入細致地做好企業整合、做大做強的專項規劃工作,做到認識不基本統一不拋出方案,規劃不科學合理不輕易決策。要注意處理好政府推動“看得見的手”與市場驅動“看不見的手”的作用關系,實行因地制宜、激勵約束、互利多贏、以人為本的運作辦法。對關系國計民生的主要農產品生產加工,政府“看得見的手”要發揮主導作用;對一般的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要注意制定好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項目規劃、產業規劃和地區規劃,使三個規劃銜接配套、相互支撐、有機統一。在制定農產品加工項目規劃時,要根據農產品加工企業主業的行業特點、資源優勢、產品及品牌狀況、技術及管理水平、增值及成長特性等因素,合理確定“航母”核心層的龍頭企業;制定農產品加工產業規劃時,要依據本省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加工基礎、市場前景、同行業市場競爭狀況等,合理確定“航母”所依托的重點產業;制定農產品加工地區規劃時,要依據本省功能分區、農產品種養及加工優勢、供銷半徑等因素,合理確定“航母”核心層、緊密層及松散層企業的地區分布。例如,按照突出優勢、體現特色、確保重點、合理分局的原則,選擇好不同行業“航母”核心層的龍頭企業。
完善扶持政策。稅收支持政策,主要是要落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所得稅減免,企業研發費用支出稅前扣除以及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企業開展綜合利用、建設加工專用原料基地的稅收優惠等政策;金融支持政策,主要是要進一步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大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信貸資金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平臺的擔保融資作用,規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平臺業務用在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信貸支持的一定比例(如20%),同時鼓勵其他企業、私人資本等社會資本投入農產品加工重點企業,合理引導外資的有限介入,切實為農產品加工“航母”提供充裕的資金保障;土地支持政策,主要是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產品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園區的用地給予政策優惠;財政支持政策,除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財力的增加應逐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直接的財政投入外,當務之急是要在推進“四個一批”聯席會議的統籌協調下,強力推進相關政策資金的有效整合工作,充分發揮資金的聚集效應。目前,分散在各相關省直部門的可直接或間接用于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項目資金不少,包括農業產業化專項、農業產業化獎勵、專業合作組織補助、農業板塊建設資金、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資金、林業產業化專項、糧油精深加工貸款貼息資金、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項目等直接的財政性資金5億元多元,加上擴大內需用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平臺、中小企業發展專項、企業技術改造貼息、科技研發及重大科技專項等間接的財政性資金,可用于打造農產品加工“航母”的省級財政性資金比較可觀(概略統計應有10多億元)。問題是這些項目和資金都分散在不同的部門管理使用,各種項目資金在支持對象、分配標準、使用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存在投資分散、撒胡椒面、多頭申報、效益不高、損失浪費等問題。因此,當務之急不是要增加“部門所有”的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而是要挖潛統籌,按照統一規劃、集中使用、性質不變、渠道不亂、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進行有效整合,真正做到“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實行集中投入、連續投入和滾動投入,促進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壯大。
打造“航母”的著力點
打造湖北農產品加工“航母”,要在著力點上下功夫。
一、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和企業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大力支持其通過收購、兼并、參股、租賃、品牌聯盟等多種方式,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重組,形成包含關聯企業、中介組織、基地和農戶在內的企業集群結構和品牌聯合體。
二、提升“航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自建研發機構,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聯合攻關,重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提高龍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現代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三、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福娃、國寶橋米成為中國名牌后,大米產品的售價幾乎翻番。因此,應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在現有或將來可能創建的中國名牌或中國馳名商標的品牌中,按照知名度、成長性等因素選取一個或幾個品牌大力進行品牌整合經營(整合“采花毛尖”就是一比較成功的例證)。在此基礎上,著力通過推進農業標準化、質量戰略、市場營銷等手段,提升“航母”企業產品品牌的信譽度、知名度和影響力,使一個品牌成為一個企業、一個行業和一個地區的象征。
四、配套建設農產品基地和加工園區。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技推廣部門、種養大戶、農民經紀人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生產基地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在省內外、到國外如非洲國家等建設農產品基地,促進中介組織、農戶與龍頭企業有效對接。同時,加強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使農產品加工園區成為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聚集的載體和“洼地”,成為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壯大的平臺和“搖藍”,也成為市縣增加產值和財政收入的骨干和“源泉”。2008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收入過2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只有19個。其中過50億元的園區不到10個,應結合“航母”企業打造,通過五年左右努力達到20個左右。
五、建設農產品加工標準和質量監測體系。要建立符合本省實際的優勢農產品加工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標準體系,促進龍頭企業實現標準化生產以及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標準化管理;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測服務平臺,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和可追溯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
六、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打造農產品加工“航母”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像省委、省政府抓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那樣,實行領導掛帥、分工協作、統籌規劃、齊抓共管、上下聯動、強力推進的工作機制,上下左右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地抓下去,那么,一批銷售收入過百億元、過五十億元的農產品加工“航母”在不久的將來定會產生,而此時湖北的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定會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