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盈
在諸多作家中,葉永烈可算是一位勤奮的高產作家。他從19歲一直寫到69歲,50年里寫書50卷1700多萬字,至今還在不知疲倦地寫著,每年都有新書出版。
寫作初衷是掙大學學費
葉永烈1940年出生在浙江溫州,從小就愛好文學,他的理想是報考北京大學新聞系。然而,他高中畢業因名額有限,報考了北大化學系。后來,家里也供不起他上學了,他萬分痛苦。
為了能夠自食其力完成學業,葉永烈開始利用課余時間為報刊撰寫科普散文和隨筆。1959年暑假,他把一些有關化學的科學小品加以整理,寫成書稿《碳的一家》寄給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次年出版。
不久,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把編寫《十萬個為什么》化學分冊的重擔交給這位20歲的青年。完成化學分冊后,他又應約參加編寫《十萬個為什么》天文、農業、生理衛生分冊。這樣,葉永烈就成了《十萬個為什么》第一版最年輕也是寫得最多的作者。《十萬個為什么》第一版印500萬冊,以后一次次修訂出版,總數超過1億冊。葉永烈又為新版《十萬個為什么》增寫了許多新篇,連同原來的,他總共寫了559個“為什么”……
1963年,葉永烈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上海科教電影制片廠任編導,1980年調上海科普創作協會任副理事長,他創作科普作品700萬字。他的很多作品被選入學校課本,有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片、廣播劇和連環畫。
出版《傅雷家書》的意義
葉永烈是中國文壇最早開始關注傅雷一家命運的人。他走訪了傅雷生前的23位好友,為傅雷家的每一個人都寫過傳記,從《傅雷一家》到《傅雷和傅聰》,人們從他的作品里讀到了一個完整的傅雷和他的家庭。
從傅雷生前好友那里,葉永烈為傅雷勾勒了畫像:也許是應了“傅雷”這個名字的特性,生活中的傅雷是一個極度認真、常常爆發“雷霆之怒”的人;是一個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做的人。
《傅雷家書》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一家人物回憶錄的價值,哲學家可以從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教育家可以從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人才學家可以從中探討人才培養的規律以及家庭對子女成才的影響;文學家可以從中研究散文筆法;藝術家可以從中汲取音樂、美術的營養;歷史學家可以從中剖析20世紀50、6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靈魂;廣大讀者則把《傅雷家書》作為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讀物、一本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傅雷家書》是一部殘書,它的主體是傅雷在1954年至1966年間寫給兒子傅聰的信。葉永烈透露,在上海音樂學院一間儲藏室里發現了三本黑封皮的“聰兒來信摘編”,是傅雷夫人朱梅馥摘抄的傅聰來信。當葉永烈征求傅聰意見時,傅聰卻說“父親的信體現了父親的高尚思想,我的信不足為道”,因此不同意發表,“一個字也不要”!時至今日,《傅雷家書》已經印刷了21次,發行超過百萬冊,卻仍是一本“單通道”作品。
視網膜脫落后,
他又寫了1000多萬字新作
1991年的一天晚上,葉永烈走在路上,突然發現自己所看到的路燈是花的。他原以為是眼鏡片臟了,擦了一下再看,還是花的。第二天早上,他外出散步,看到的天空也是花的。他這才知道出問題了,連跑三家醫院,確診為視網膜脫落,大夫盡了力,可是手術不成功,他的左眼幾乎完全失明。
醫生說,患視網膜脫落的通常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靠眼睛工作的知識分子;一種是入水時眼睛容易震動受傷的跳水運動員。醫生對葉永烈發出警告:放棄寫作,否則,另一只眼睛也保不住!
葉永烈放棄沿用了多年的寫作方法—筆耕,改用電腦寫作。在電腦屏幕上,字可以放大,而且把屏幕調節為深底白字,可以節省視力。一個從未摸過電腦的人,一下子要改用電腦寫作,談何容易?葉永烈把電腦買來后,試用了幾天就打了退堂鼓,撂在了一邊。兩個多月后,他用筆寫作,強烈的燈光反射在方格紙上,晃得他左眼不住地流淚,他不得不重新啟動電腦……
從那時開始,他就一直用電腦寫作。18年來,他用電腦寫出了1000多萬字的新作。他在國外的兩個孩子為他帶來西洋參,吃了后對眼睛大有好處。另外就是枸杞子,他說:“每天早上不管吃面條還是麥片,妻子都要給我放點枸杞子。”
1940年生,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曾任中國科協委員、全國青聯常委、上海市科協常委、上海市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先后創作科幻小說、科學童話、科學小品、科普讀物700多萬字。后轉向紀實文學的創作,以寫知名人物、高層人物、歷史傳記為多,寫出《歷史選擇了毛澤東》等數十部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