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斗“智”樂無窮
□ 易水暖
外孫文文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常常從學校帶回來一些智力題考我們。比如:什么花不凋謝?(塑料花)太平洋的中間是什么? (平)……有時還真把我們考“糊”了。逼著我們讀書“充電”與他斗智。
一天,外孫出了一道算術題考我:4和2等于幾?我仔細想了一想,4與2加、減、乘、除,只能有三個結果,于是便答道:6、2、8。外孫說:錯!他解釋說:“我說的4和2,中間是一個‘和,并沒有加、減、乘、除字樣,怎么會有三個答案?我只得服輸,并稱贊說文文腦子真靈。
第二天,我給他出了一道難題:1+1=1;3+4=1;2+1=1;5+7=1。“這四道題是對還是錯?”外孫瞪著眼珠子,愣了半晌,茫然無語。最后承認想不出答案,請我揭開謎底。我說:1斤加1斤等于1公斤;3天加4天等于1周;2尺加1尺等于1米;5雙襪子加7雙襪子等于1打。外孫聽了答案高興地說真有意思。
一天,外孫問外婆:“為什么蝴蝶給花兒帶來了生氣?”外婆說:“蜂飛蝶舞,當然帶來了生氣呀。”外孫說:“錯,是因為蝴蝶采走了花粉,所以就生氣。”外婆笑了起來:“是這樣嗎?”
說完兩個人都笑到了一塊兒。因為這些都是從雜志上找來的“腦筋急轉彎”啊。
和孩子斗智,聽了孩子的奇言妙語,我們也仿佛感到自己變成了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其樂無窮!
家賬清親情增
□ 王鐵明
老伴一輩子操持家務沒有養老金。女兒每月給她50元讓她零花。可女兒一家每個雙休日都來我家白“撮”一頓。一次老伴半真半假地跟女兒說:“你們嘴巴抹石灰—凈來白吃。”女兒則蠻有理由地說:“我不是每月給你50元嘛。”
老伴振振有詞地跟女兒說:“父母兒女錢財往來都得整明白,你給我那50元可不是飯費。”我也跟女兒解釋說:“你媽說得對。你們一家三口雙休日回來我們歡迎。可每次都是我請客。這與你每月給你媽的50元零用錢沒關系。”
女兒覺得爸媽言之有理,連連點頭稱是。
又一個雙休日,女兒拎來3斤排骨肉。老伴問花多少錢,女兒說30元。老伴回頭告訴我:“這錢你給。”我立刻掏出30元給了女兒。又有一次女兒拎來兩條大鯉魚。我問花多少錢,女兒說18元。我剛要掏錢,老伴一把攔住說:“不給。”弄得我莫名其妙地問她:“上次給這次為啥不給?”
老伴告訴我:“這兩條魚是女兒自愿給咱倆買的,是盡孝心。上次排骨肉是我讓她買的,她是替我跑腿兒,當然要給錢。”她又說這兩者不是一回事兒,給是給借是借,家里外頭都要整清楚,不能一鍋粥。
現在女兒女婿來我家,常拎雞拎魚說是他們請客。我吩咐女兒買啥東西也都及時給錢。這樣做的結果,長輩與晚輩之間不但沒產生隔閡,親情關系反而更加和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