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習慣也需要培養
□ 遼寧省建昌縣第一醫院普外科醫師 楊繼鵬
排便是一種習慣。是習慣,就有良與不良之說。不良的排便習慣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種:第一是排便時間和頻率不規律。時早時晚,有時每日一次,有時可能幾日一次。而且這種不規律并非疾病所致,而是人為因素使然。第二是排便時間過長。正常情況下,排便時間一般不超過3分鐘,但有人卻有意無意延長排便時間。特別是有如廁閱讀習慣的人,排便時間甚至超過20分鐘。第三是排便時用力過度。這后兩種情況常可引起直腸肛門部位充血,久而久之便易形成痔瘡、肛裂和直腸黏膜堆積等疾病。
有些老年人雖無便秘,但每次排便用了很長時間卻只便出一點點,總覺得便不凈,這就是老年人常見的直腸黏膜堆積。因為老年人的直腸黏膜本已松弛,如果排便時用力過度和時間過長,便會加重直腸黏膜下移,形成越蹲越重,越重越蹲的惡性循環。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來說,過度用力排便更可誘發心腦血管意外的嚴重后果。
可見,養成科學的排便習慣,對于預防肛腸疾病的發生至關重要。特別是喜歡垂釣和經常玩麻將、撲克的老年朋友,更應注意勿因貪玩而忽視對排便習慣的培養。
體檢切勿放棄便常規
據調查,我國大腸癌發病率的增速已達年均4%,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與之相比,我國早期大腸癌的臨床診斷率卻只有10%~15%,而且逾8成患者被確診時病變已為中晚期。
便常規檢驗除了可了解腸道是否有炎癥及寄生蟲感染之外,其中的潛血試驗更可發現肉眼看不到的消化道出血,從而可早期發現大腸癌的蛛絲馬跡。因此,便潛血檢查在國內外都被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的一項普查篩選試驗而大力推廣。
然而,這項簡便快捷而且很有價值的便常規檢查,在常規體檢中卻常常被放棄。據解放軍某醫院體檢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在2006年和2007年平均每年接待的約4萬名體檢者中,竟有70%體檢者因各種原因放棄了便常規檢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早晨空腹體檢時沒有便意。特別是老年便秘者,臨場取樣更是個難題。
要解決取樣難的問題,可在預約體檢時提前領取取樣器皿。體檢前3天最好素食,并避免服用維生素C和鐵劑等藥物,以免干擾化驗結果,出現假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