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當今全球最熱門的字眼之一。它的價格有任何一絲波動,都能引起全球經濟的巨大震動。
是什么賦予了石油如此大的魔力?如果沒有石油,這個世界將會怎樣?
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它的身世,或許就能明白。
沉睡的“青春”
陸地和海底都有石油,形成過程大同小異,我們現在就以海底石油為例,簡述一下它的形成過程。
在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以前,那時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海水中氧氣和陽光充足,再加上各地的江河為海洋帶入了大量的營養物和有機質,這為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豐富的“食糧”,使海洋里的許多魚類、浮游生物和軟體動物迅速大量地繁殖。據統計,全世界海洋海平面以下100米深的水層中的浮游生物,其遺體一年便可產生600億噸的有機碳,這些有機碳就是生成海底石油的重要原料。
但是,僅有這些生物遺體還不足以形成石油,還需要一定的條件和過程。海洋每年要接受1604億噸的泥沙等沉積物,這樣,年復一年,這些沉積物就會把大量生物遺體一層一層掩埋起來。如果這個地區處在不斷下沉之中,堆積的沉積物和掩埋的生物遺體便會越來越厚。被埋藏的生物遺體與空氣隔絕,處在缺氧的環境中,再加上厚厚巖層的壓力、溫度的升高和細菌的作用,便開始慢慢分解,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這些生物遺體就逐漸變成了石油。
生成的石油還需要有一個罐子一樣的地層來儲集它們,以防它們跑掉。由于地層上方的壓力,油層中分散的油滴便像遇到海綿的水一樣,通通被擠到四周多孔隙的巖層中。這些藏有油的巖層就成為儲油地層。有的巖層孔隙很小,石油“擠”不進去,不能儲積石油。但是,正因為它們孔隙很小,恰恰是不讓石油逃逸的“保護殼”。如果這樣的巖層處在儲油層的頂部和底部,它們就會把石油封閉在里面,成為保護石油的蓋層,也就是罐子地層的“蓋子”,只等人們來開采。
重見天日
石油到底是怎樣被人們發現并開采的?這其中牽扯到很多專業又復雜的過程,如果細細講解,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所以我們長話短說——
整個的石油開采過程主要分為5個階段:探測、鉆井、井下作業、采油和集輸。我們從字面意思就能大致理解其過程了。
剛剛開采出來的石油叫做原油。它的主要成分有:油質(這是其關鍵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很多人都以為原油都是黑色的液體,其實不然,事實上,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金黃、墨綠、褐紅,甚至透明等顏色。這是因為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含量的體現,膠質和瀝青含量越高顏色越深。也就是說,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甚至可以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使用!
廣泛的用途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副產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過沒有,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等,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就是石油的孿生兄弟,發現石油的地方也能發現氣田,之后人們將天然氣從氣田中開發出來,再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輸送到各家各戶。
為了讓大家了解得更清楚,我們把石油經過加工提煉后的產品分為四大類:一是燃料類。航空汽油,車用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各式燃料用油基本都源自石油;二是潤滑油和潤滑脂。潤滑油和潤滑脂被用來減少機件之間的摩擦,保護機件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并節省動力。它們的數量只占全部石油產品的5%左右;三是蠟、瀝青和石油焦。它們是從生產燃料和潤滑油時進一步加工得來的;四是溶劑和石油化工產品。比如上面提到過的塑料和纖維。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石油之所以能引起全球經濟的震蕩,歸根結底源于現代生活對石油的依賴,而石油又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消耗品,這樣,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日漸減少的石油之間就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而這種矛盾無形中成了影響全球經濟的重要武器。
(編院子)
深度鏈接
中國的驕傲——大慶油田
說起油田,不得不提到大慶油田。大慶油田于1959年被發現、1960年開發,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的勘探面積有6000多平方公里,從1976年開始,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在此之前,我國需要的石油大部分依靠進口,之后便基本能夠自給了。而“大慶”這個源于石油、取之國慶的名字,從此也叫響了全國,傳遍了世界。
說大慶,怎么能不提到鐵人王進喜?他的事跡,即便在今天看起來,仍然可以稱作“很酷”。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于甘肅玉門的一個貧苦家庭,6歲開始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4歲被抓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春,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在這塊當年的蠻荒之地上,他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還有一幕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在1964年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王進喜作為全國工人的代表,在人民大會堂朗誦起自己的一首短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整個大會堂掌聲雷動,經久不息……鐵人王進喜成為那個時代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神奇的石油草
科學家們目前已經發現了很多種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生產”石油的植物。
197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卡爾文以熱帶植物為基礎,培育出好幾種能提取液體燃料的植物,人們稱這類植物為“石油草”。卡爾文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石油草長得很快,只要栽植7個月,每英畝便可以提取石油10桶。石油草的莖稈也是很好的燃料。可惜石油草只能生長在熱帶地區。如果能培養在非熱帶地區生長這類植物,其意義將不可估量。
不過,除了卡爾文培育出的這種植物,植物界本身可用于煉制石油的植物品種就不少,很多夾竹桃科、大戟科、蘿摩科、菊科、桃金娘科及豆科植物中都含有天然的煉油物質。
某些野草也含有類似“石油”的成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境內廣泛生長著一種野草,由于黃鼠狼等嚙齒動物都害怕它的氣味,當地人稱其為“黃鼠草”或“鼠憂草”。1公頃面積的黃鼠草可提煉1噸石油。目前美國已開始大面積種植這種油料植物。
與其它能源相比,石油植物的開發有很多優勢。首先,它是綠色植物,不會污染環境;其次,它屬于可再生資源,能有計劃地種植和開采;再者,較之于核能等能源要安全得多。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能源專家們指出,21世紀將是石油植物大展宏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