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日本出現了一項非常注重禮節和形式美的體育運動,就是相撲。從那時起,相撲便成為日本的傳統體育項目。很多日本青年以成為一名相撲力士為自己的目標,一輩子為這項運動而奮斗。
相撲其實不是日本的專屬運動,而是全球共通的一項競技。如果從不用任何武器徒手爭強斗勝這個角度來說,相撲實在算得上是人類最原始的競賽游戲了。
其實,摔跤、拳擊和相撲算是同宗同源,只是后來各自演變,形成了各自更顯著的特點。
相撲原是祭神儀式
最早的時候,相撲只是流傳于日本民間的一種祭神儀式,目的在于占卜農作物的收成。到底怎么占卜呢?方法很簡單。由各個村子選出本村的力士,依照一定的規則在公共場合斗勁,哪個村子的力士贏了就表示哪個村子會得到上天的眷顧,莊稼一定可以豐收。
相撲走進宮廷
后來,上自天皇,下到朝廷貴族,都在日常的休閑娛樂活動中引進了相撲的游戲,后來,相撲還成為了每年祭神的節目。再后來,相撲有了自己獨立的節日,甚至和元旦、端午、重陽等節日一樣重要。
這個時期的相撲節儀式不但非常隆重,事前的準備和當天的進行順序也極其繁雜。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相撲完全摒棄了拳打腳踢之類粗暴的行為,升華為以技能和力量取勝的運動。
相撲力士成為武士
隨著時光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華麗的宮廷相撲慢慢地衰敗,轉而由武士接手。相撲到了武士手中,便成為實戰訓練的方法之一。那些著名的相撲力士紛紛成為武士,在戰場上縱橫馳騁。不過,大多數的宮廷相撲力士仍然愿意選擇回到故鄉,成為祭神占卜相撲的“老師”,并把宮廷里的相撲禮儀規矩傳給一般的農民。這段時間,相撲一直是武士和平民之間共同的娛樂方式。
相撲逐漸正規化
在和平年代,相撲更加成為人們的娛樂活動。而且,勸進相撲也逐漸開始盛行。所謂“勸進”,就是指籌募蓋廟或造橋等經費的活動,而舉辦這些活動的往往不僅僅有力士,還有專職的相撲浪人。這些人舉辦活動的時候,通常是在鬧市區隨便掛個招牌或旗幟,就地表演,圍觀的人“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和江湖藝人倒是有幾分相似。
不過,在舉辦活動的時候總會有一些想夸耀自己本事的人來參賽,這樣一來,流血事件就頻頻發生,最終引起幕府的不滿——禁止舉行相撲活動。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次禁令,相撲活動才逐漸有了從業規定,那些職業的力士們必須隸屬于某個相撲集團才能參賽。慢慢地,相撲運動成了不折不扣的體育競技,并成為日本“國技”。
力士是這樣培養的
日本有專門培養力士的部門,名叫部屋,而培養力士的教練叫親方。教練是部屋的一家之長,一般由退休的著名力士擔任。日本全國共有53個部屋,其中伊勢之海部屋歷史最為悠久,已經有125年的歷史。
日本現在大約有800多名相撲力士,能夠進入最高層次五個等級的只有40多人,由此可見,力士的晉級非常難。力士的選拔很簡單,每年從日本全國的小學生中選招學員,一旦選中,只要家長同意,便可進入部屋,在此過程中,吃、穿、住都由部屋負擔。
相撲的運動規則比較簡單,比賽雙方只要有一方被推出界或對方除了腳底之外的身體其他部位著地沾土就算獲勝。所以,力士們必須依靠強大的爆發力在瞬間決定勝負。
榮譽背后的苦辣酸甜
力士們想要取得好成績,體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一般情況下,體重越重的力士力量越大,也就越有優勢。所以,力士們為了取得好成績,首先要想辦法增加自己的體重,這對他們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為了增加體重,力士們通常采用以飲食和睡眠為主的催肥法。他們平時只吃一種叫做“力士火鍋”的特殊飯食,也就是把牛肉、魚肉、豆制品、蔬菜等放在一個大鍋里燉煮,這是一種典型的營養餐。他們的主食以米飯為主,飯量相當于平常人的10倍。
和其他運動相比,力士的壽命非常短。他們暴飲暴食、過度肥胖,容易得心臟病、腦血栓、肝功能衰退等疾病,因腿部不堪身體重負而負傷的情況更是家常便飯。據統計,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57歲。
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魁梧,20歲之后要求身高1.75米以上,體重120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撲手都必須有巨大且呈梨狀的軀體。
力士比賽的特點
相撲比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設體重級別的競技運動。一個體型矮小的選手根本沒有辦法應對體重是自己數倍的對手。先出界先觸地的力士就算輸,沒有拳擊比賽的倒數10秒,也根本沒有暫時失利而后反轉的機會,所以在比賽中一定要絕對夠狠。這樣的狠不但體現在力士身上,也體現在裁判身上。據說,以前的裁判是隨身帶刀的,如果裁判出現了差錯,就要現場剖腹謝罪。現在,裁判把刀換成了扇子,如果裁判失誤,雖然不用再結束生命,卻必須結束職業生涯。
(編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