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慈禧都是一個專橫、殘暴的女人。其實慈禧也有知恩圖報的一面。
慈禧的父親惠征在安徽為官時,剛好遇上洪秀全率太平軍在廣西金田村起事。當太平軍席卷安徽時,惠征和清朝許多地方官吏一樣,為保全身家性命聞風而逃。誰知太平軍過后,朝廷重建地方統治秩序,惠征因擅離職守而被摘掉了頭上的頂戴花翎。丟了烏紗帽之后,惠征整天郁郁寡歡,不久便駕鶴西去了。
惠征有二女二男,他死的時候,長女慈禧只有16歲。沒有了父親,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頂梁柱。好在長女慈禧不僅長相出眾,而且才華過人。父親死后,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和母親一起扶著父親的靈柩北上回老家安葬。
這一天,慈禧一家到達河北清河縣,船剛在碼頭停下來,就有人送來一個包裹。慈禧打開一看,里面竟然包了整整200兩白花花的銀子,驚得她半天說不出話來。再仔細一看,里面還有一封信,信封上面寫著:清河知縣吳棠敬上。
“吳棠?”慈禧想來想去,怎么也想不起父親生前曾說過他和清河縣的吳大老爺有什么交往。聰明過人的慈禧料定是吳大老爺的差人送銀子送錯了對象,不過人家既然已經送來了,退回去顯然于情于理都講不通。于是,慈禧收了銀子,又給差人寫了拜謝回帖。雖然那200兩銀子對她家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但她還是照原樣把銀子包好,原封不動地放在一邊,以防人家討要時也好有個交待。
沒想到不多久,清河知縣吳棠竟然帶著祭品親自登船來祭奠惠征,這著實讓慈禧母女大為感動。慈禧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里牢牢地記下了“清河知縣吳棠”的大名,并暗暗發誓,若有出頭之日,一定要重謝吳大老爺的大恩大德。
其實,慈禧猜得一點也沒錯,吳棠派人送銀子真的是送錯了對象。那天吳棠有一位關系十分要好的朋友運送其父親的靈柩要從清河縣路過。吳知縣知道后便派了一名差人給他們送去了200兩銀子以示哀悼。這位差人來到碼頭正好碰到扶父親靈柩的慈禧的船只。差人也沒細看,稀里糊涂地就把銀子送給了慈禧。
差人回來復命時,吳知縣接過回信一看,才知道差人陰差陽錯,把銀子送給了一個他根本不認識的人家。弄清楚了事情原委后,吳知縣準備下令讓差人立即去把那200兩銀子討要回來。這時,吳棠身邊的師爺告訴吳棠說,俗話說得好,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世上哪有送出之禮再往回要的道理。這件事要是傳出去了更是好說不好聽呀。師爺又告訴吳棠,惠征雖然死了,但惠征是個旗人,旗人的前途不可限量,誰敢保證他的后人以后就沒有飛黃騰達之時?如果他后人真有出頭之日,又怎么能忘記老爺您今日的大恩大德呢?吳知縣認為師爺言之有理,便親自帶人到碼頭吊唁他根本就不認識的惠征。
慈禧回到老家安葬了父親的遺體后沒多久,便因為才貌出眾被選為宮中秀女,進而又成為咸豐皇帝寵幸的貴妃。慈禧大權在握后,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吳棠由一個七品芝麻官升至封疆大吏、一品總督,這在清朝長達300多年的歷史上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