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商海 我栽進了網絡陷阱
2004年我在西安上大學三年級的時候,經常在批發市場批發一些襪子、特色工藝品之類的東西兜售。經過仔細觀察,我發現同學們有時在熄燈后(我們學校晚上十點左右熄燈),才開始做作業、考研復習、打牌等活動,小型充電臺燈是同學們必備的工具。
發現了這個商機后,我找了另外一個同學合伙,準備進些充電臺燈來出售。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市面上有一種插上電話線就能亮的臺燈,比較新穎,并且每個宿舍都有電話線,直接插上就行了,省電方便。此后幾天我就簡單地做了些調查,果然同學們都認為不錯,我覺得有市場就準備尋找貨源了。
因為這個產品當時在陜西還比較少,我就在網上找,但跟它相關的網頁也不多。有一個叫黃冠電子的宣傳網頁,網頁上的商品圖片都很漂亮,價格也很便宜。我打電話過去咨詢了一下,那人自稱叫陳偉,說最少要訂購一箱才能按網上的報價走貨。我想學校學生這么多,需求這么大,賣上幾箱應該沒有問題,就在他的網站上選購了6箱,總共1400元錢。
他說要先打400塊錢定金過去,貨到后把剩余的貨款補齊。我們覺得這樣也比較可靠,就準備打錢過去。因為是網上交易,為了保險起見,我還是去那公司所在地的工商局網站查了查,但是總查不到他們公司。我就又打電話問他公司的注冊碼,他一聽非常生氣,說你定這么少的貨,有什么不放心的,再說這個商品本來就有點兒不太合法,被查過,所以就沒敢注冊,你進不進貨自己看著辦吧。這種商品本身就有些不合法,我覺得這個說法還算合理,就很快把錢打過去了。錢打過去后,他說剛好有一個成陽的大客戶要進一車貨,順路把我的貨帶過來,我也就信以為真了。
三天后,果然有人打電話過來,那人說他姓李,是送貨的司機,正在西安的某個路上。因為不知道路怎么走,讓我們把剩余的貨款打到他們的賬戶后拿著匯款單去取貨。我們覺得見到貨以后再打錢也不遲,就打電話要先見貨再給現金,但是對方堅持要先打錢,協商不下,我們覺得一定是有點問題的,因為照一般的程序是見到貨才會給錢。
我騙他說已經讓人去打錢了,讓他告訴我貨在哪里,那人就是死活不說,非要確認錢到賬后再說貨的位置,僵持了很久,最后真是沒招了。半個小時后我就給那姓李的司機打電話,騙他說錢已經打過去了,那人馬上確認一下,發現錢沒到帳,就罵我不講信用,騙人!
我感到大事不好,對方如此強烈的要求先打錢過去,不打就有這么惡劣的反映,我預感可能上當了,就堅持不給他打錢。后來打電話去咨詢當地的工商局,工商局說從來沒有這個公司,并說之前已經有人打電話問這個公司了,他們正在調查。我終于知道自己陷入了一場商業騙局。
事情過后,我在網上搜索,發現有好多和我一樣的受害者,作案手段都一模一樣。如果當時腦子一熱把錢打過去,對于我這個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來說,那可是血本無歸啊。
事后,我總結了這次受騙的經驗教訓。與傳統的交易方式相比,網絡雖快捷、便利,但風險也更大。不少像我一樣的初創業者由于不熟悉電子商務的運作模式和特點而上當受騙。其實,網絡只是交易的一種媒介,通過網絡獲得商業信息后,必須進行網下的考察。特別是業務量大的單子,高利潤的項目往往風險也相對較高,創業者更要小心謹慎,親自走訪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僅是坐在家中敲敲鍵盤就幻想財源滾滾。
再次受騙使我血本無歸
大學畢業后,在家人的安排下,我在一家國營的貨代公司不咸不淡的做了兩年,新人很難有熬出頭的機會,我覺得應該趁年輕自己做點事業。于是2007年秋天在家人半支持的情況下來到了北京。就這樣,躊躇滿志的我陷入了人生的第二次商業騙局。
剛到北京,我帶著爸媽給的加上這兩年打工掙的4萬塊錢,開始在各種創業類報紙、雜志以及互聯網上搜尋項目,經過挑選,我相中了一個“用廢舊玻璃生產高檔人造石”的項目。這個項目的產品生產過程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并且生產成本低又環保,高檔人造石是個新興的產品,應該有不錯的市場前景。干勁十足的我選了一家公司,夢想著能在這家公司里實現我的創業致富的夢想,沒想到的是,這家公司卻使我血本無歸。
那家公司在報紙、互聯網上發布了很多其“專利項目”的廣告:玻璃生產高檔人造石。標榜了他們的技術是如何的先進,產品質量是別的廠家根本無法相比的,承諾他們會高價回收客戶生產的產品等等。鑒于上次受騙的教訓,我特地到這家公司實地考察一番。
這家公司只有三個人,不過他們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并拿出他們的產品給我看,還讓我參觀了他們的生產設備等,搬出一大摞名單說這些人都是公司的客戶,說這些客戶學了他們的技術后,有的已經成了百萬富翁等。考察完公司之后,中午他們還留我吃了一頓午飯。這家公司給我的印象是還算可靠。一個星期后我同那個公司簽定《技術轉讓合同》、《產品銷售合同》,具體交易內容就是:我花8800元錢購買它們的技術,他們公司提供設備一套,生產的產品他們負責包銷。為了保證我按時供貨,還要給他們1000元的供貨保證金。
已經交了學技術的錢,我決定認真地學習,可能受過高等教育的原因吧,我覺得他們的技術并不難,很快就學會了。(其實,在后來的實踐中,我才知道他們公司的玻璃生產人造石“技術”根本沒有可行性,那個公司編造了一個天大的謊,他們將普通人造石的生產技術進行部分改造,將普通人造石用的滑石粉改為玻璃粉,打出“環保”的口號,如果用他們的技術生產,由于其他材料的受熱性能和玻璃的受熱性能不一樣,容易造成變形、易碎,根本無法在市場上銷售。)
我在生產的過程中了解到,用他們的配方生產成本比普通生產成本還要高,根本不經濟,我就電話和他們協商,他們說可以用普通生產配方,產品他們照收不誤。于是,我就買了夠一次生產交貨的原材料,共計30000元,準備生產。
我決定大干一場,每天呆在出租的房子里,認真的進行研究生產。第一批貨生產出來的時候,我興致勃勃地等他們驗收接貨。可是命運又跟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某天早上,我接到他們打給我的電話,明明白白地告訴我:“我們根本不回收,從來沒有回收人造石,我們只是單純的賣技術。”像夢游一樣,我懵了,不相信耳朵里聽到的聲音。冷靜下來,我進一步問他們為什么要騙我。他們說,不和你簽定《回購合同》,你肯定不會花l萬元買技術。他們還勸我,“丟了一萬元就算了,你是告不倒我們的,我們搞這種業務幾年了,如果官方沒有人,怎么能經營得下去呢?”
他們帶恐嚇的嘴臉使我深惡痛絕,說不回收就不回收了,可損失的是我全部積蓄四萬元呀!我打電話和他們據理力爭,他們就說:“你來和我們打官司吧,合同明明白白地寫著要你交質量合格的貨,你只有提交了質量合格的貨,我們才會付錢給你的。”然后就掛掉了電話。
原來,這是精心設計好的圈套,我們生產的東西,檢測要花一個月時間,他們檢測的結果永遠是:不合格。然后,檢測費和打官司的費用還得由我們出。最后,加盟者只有自己選擇退出,這是赤裸裸的騙子公司!
我曾經想拿一把刀子沖進那公司將那家伙殺了,但想一想,還是覺得解決不了問題。畢竟我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要通過法律解決問題。我咨詢了律師,他們說,就目前可以拿到的證據來看,我根本打不贏官司的。他建議我,通過公安部門或者工商部門解決。
我于2008年6月20日,背著要他們檢測的樣品板(一平方米,五十多斤重),坐火車再次來到北京。想著幾個月前天天呆在出租屋里,潛心研究,到頭來卻是一場空,命運真是瞬息萬變,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到他們公司的時候,有幾個壯漢在辦公室坐著等我到來。送到他們那兒檢測,我很明白,肯定是不合格。
6月22日,我到那個公司門口坐著,見到許多來參觀的人,非常驚訝:原來他們的“生意”大著呢。為了防止其他人上當,我大聲說他們是“騙子”。這時侯,我被人“請”進一個辦公室關著,然后和我商量私了,說是退4000元錢給我。我身無分文,資料又在工商局,先拿回4000元再說吧,就和他辦了手續。
兩次刻骨銘心的創業經歷,兩次受騙的慘痛教訓,我從心理上已經死過一次了,但是卡耐基告訴我們:“不要為潑出去的牛奶哭泣”,無數的磨難都是對我意志力的考驗,調整好心態,現在的我依然滿懷創業激情,思想也更加成熟,更加穩健。我不怕苦不怕累,“不經歷風雨,怎見得彩虹?”我相信自己的努力最終會換來收獲。
編后語:魚龍混雜的創業信息,各式-各樣的創業騙局,讓廣大創業者避之不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豐富,網上交易快捷不留痕跡的條件,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方式行騙。識破網上交易騙局。可要求對方傳真一份當地工商局認證的營業執照和上級主管部門批準蓋章的文件;可以在網上查一下它有沒有被查處、被投訴的信息以及不良記錄:可以要求對方貨到付款。貨到付款是騙子的要害“七寸”,如果對方這點都辦不到,你就不要冒險跟他做生意了。
識破虛假項目要一看二想三論證。一看是指仔細看該項目的情況介紹,二想是指要多想該項目有無紕漏,三論證是指找有關業界人士或專家、部門咨詢。只要你做到了以上三點,任何“一本萬利”的項目都騙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