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畢業生還在為一份工作而四處奔波時,一些剛畢業甚至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卻迅速完成了從學生到“老板”的角色轉換。他們有的已經創業有成,有的經歷了創業失敗,還有的剛剛起步……從他們身上我們或許會得到一些啟發。沒人給你“飯碗”時,你不妨制造一個。
創業故事一:一位在讀研究生的創業之路
程宏(化名),福建某高校2005屆畢業生,北京大學06級法學碩士,福州某教育培訓學校校長兼一家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在自己的創業領域里已經打拼了5年,他創辦的培訓學校在高校里也已頗有名氣。程宏的創業動力最初來自家境的窘迫。他考取大學后,家里無法負擔他的學費和生活費,他意識到要開始掙錢養活自己了。
他的職業生涯應該從大一暑假開始。當時一位想為孩子招家庭教師的雇主面試了8位大學生都不滿意,程宏決定啃啃這塊硬骨頭。那一次面試整整用了三個小時,他先和家長聊孩子的特點,再有針對性地提出幾套教學輔導方案,最終得到了這份比普通家教收入高出一倍報酬的暑期工作。在一個半月里,他凈賺8000元,解決了大二的學費和生活費。
這一次經歷讓程宏給自己定了一個方向,要賺“有錢人的錢”,當然,自己也要具備讓雇主覺得“物有所值”的實力。小程說,他不僅教孩子知識,還教學習方法,例如如何培養寫作的習慣、怎么掌握數學的解題思路等,更關鍵的是用自己的思想理念、奮斗經歷去影響孩子。小程的教學方式非常見效,不少以前不愛學習的孩子,經他輔導后都比以前更努力了。
程宏在大二下學期用1900元租下了一間10平方米的房間,正式開始涉足教育培訓行業。當時報關員培訓特火,他就采用聯合辦學的方式招收報關員培訓,第一期就招了200人。在小程看來,面向教育的培訓是自己掙錢創業的大方向,到大三的時候他已經成為了自主創業的“校園首富”。
程宏的計劃并不止于此,他還利用在北大深造讀研的資源,計劃將他的教育培訓學校拓展到全國各地。
“學有用的東西”是程宏給自己大學學習定的目標,他說自己是社會型人才,絕不為了學習而學習,關鍵是要學到自己想學、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他從大一就開始自學法律專業,因為那個時候,他就給自己規劃了職業生涯,在創業的同時,跨學科報考北京大學法律碩士。
程宏說,畢業前有一位老板愿意投資50萬元辦培訓學校請他當校長,但他卻不為所動,因為他想自己搞出一片產業來。
[經驗談]創業要早做準備
大學生創業有機遇也有危機,程宏認為,創業要早,創業的過程是在職場無法學到的,一樣要有如此的經歷,還不如早跌倒早爬起。“打算創業的畢業生們,熱情是基礎。其次要有積累,包括工作和學習兩方面,然后要具備超強的承受能力,心理素質一定要好……”程宏說,大學生初涉商圈,最好從小做起,找自己熟悉的環境和行業做,找準切入點。這樣才更容易成功。
創業故事二:創業,因為不安于現狀
“在公司當員工,我也可以拿到不錯的薪水,但我不愿意一輩子只是在電腦前寫程序。不安于現狀讓我走上了創業的道路。”米琪(化名)的話道出很多大學生創業的初衷。
米琪是某高校2004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畢業后他到一家公司實習了半年,剛剛轉為正式員工不久,他就辭職了,和兩個伙伴的創業是從一間簡陋的辦公室開始的。第一個月他們掙了900元,一人分了300元。“那時剛好快過年了,拿著這么少的錢都覺得沒臉回家。”不過米琪他們堅持了下來。2005年公司的業績開始往上走,一個月可以做到20多萬元的業績。
2005年底為了擴大業務,公司決定研發新項目。對于新項目,公司管理層出現了思路上的分歧。公司內部的人際關系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各部門的競爭使一些員工組成各種小團體。員工內部的勾心斗角和糾紛最終導致幾名骨干的離職。2006年初,公司又引進一位新股東。不久新老股東就發生了股權糾紛,這就使公司上下更加人心惶惶,員工開始紛紛辭職。2006年6月,公司宣布轉讓。
說起這段經歷,現已擔任某信息技術公司副總經理的米琪認為:“公司轉讓的原因是我們太年輕,太缺乏經驗。團隊成員都是學電子信息工程的,在此之前我們對企業的經營和管理‘一無所知’”。
[經驗談]光有熱情遠遠不夠
創業初期幾個年輕人憑著激情和吃苦的精神不斷擴大業務,但當公司遲到一定規模時,他們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欠缺也就開始暴露出來了。“我們是學工科的,營銷知識的不足使公司成了單純的銷售公司,業務無法拓展。”如何協調員工內部關系,如何引進股東,這些問題對米琪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其實我們很早就發現員工內部的矛盾了,但當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問題出現以后,公司也沒有應急方案,導致轉讓也是必然的。”
米琪給想要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提出了幾點建議:“最重要的是要找準適合的項目。剛畢業的大學生資金、經驗部不足,因此最好選擇那種不需要太多資金、便于管理的項目入手。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定太遠大的目標,腳躊實地從小事做起更重要。此外,可以請一些時行業、創業了解深刻的前輩來指導,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創業故事三:創業,我們在路上
2007年1月,剛大學畢業不久的王威(化名)和他的創業伙伴正式注冊了他們的高校傳媒公司。現在的他們正朝著打造高校傳媒品牌的目標不斷努力。
公司在剛開始籌劃的時候,得到了上海投資商200萬元的資金支持。幾個剛跨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如何贏得投資商的如此關注?“他看中的是我們的潛力。”王威說,“我們的創業項目本身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這是投資商比較看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個潛力巨大的創業團隊。”
王威他們的創業團隊現在有三四名骨干成員。王威本身就一直在從事網絡方面的一線工作。另一個成員原來是校學生會主席,有良好的人脈。其他兩位成員也在雜志編輯、校園銷售方面有很好的才華。“一個優秀的創業團隊在創業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創業初期的不少問題是王威他們之前沒有想到的。“比如拉廣告,以前在學校的外聯也做過,但一個公司的廣告絕不像辦一場校內的晚會那么容易,現在要拉的廣告量更大,我們現在做的DM雜志是免費籌辦的,當地的消費資訊市場有限,商家并不看好,而我們前期成本都要靠廣告,拉不到廣告的話,壓力就很大。”
團隊成員的分工也讓王威他們一度很頭疼。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大家只是覺得有共同的志向就聚到一起,因此成員分工和組織性很不明確。后來他們也意識到需要把這種分工明朗化,團隊成員在公司中擔任什么職務,扮演什么角色需要明確。團隊成員在分工的問題上一度出現分歧,甚至幾乎影響了團結和凝聚力。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不斷的碰撞磨合,團隊成員終于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角色。
[經驗談]學會做人,創業的第一課
在王威的創業過程中,良好的人脈起了很大的作用。“商家做買賣,就是把商品從一個人手上賣給另一個人。兩邊都需要與人打交道。因此,學會做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創業很有幫助。”王威從大一大二就開始做兼職工作,到了大三,他已經自己出來做網站。進行網上虛擬物品買賣了。
公司剛成立不久,如何取得高校有關部門的信任。并最終達成合作?“除了人脈,我們的誠意是說服他們的關鍵。”學會做一個腳踏實地、誠心誠意的人,這是王威他們創業的“必修課”、
創業故事四:創業,帶動大學生一起富起來
今年22歲的何亮(化名)是中原地區某高校信息商務學院的大四學生。就在別的同學還在為就業發愁的時候,小何已經創業3年,成為當地一家標牌制作公司的老總,固定資產50萬元,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何亮在上大學之前給自己算了一筆賬:每年的學費將近1萬元,而畢業之后購買房子至少要40萬元,“找個一般工作的話哪能掙這么多錢呢?只有創業。”
于是,他給自己做了一份詳細的“創業計劃書”,先當銷售人員積累市場經驗,然后利用自己的專業給企業做網站搜索優化,在畢業之前建立自己的公司
“每年的目標都是確定的,有可能完不成,但是制定一個高目標會給自己增加動力。”何亮說。
去年暑假,何永亮和同學去北京看奧運會。去之前,他買了一些民族工藝品。“老外肯定會在奧運會開幕前逛街,我就在北京的公園或胡同里,跟他們聊天,展示我的‘寶貝’。”一來二去,聊熟了的老外看見工藝品興奮不已非要購買,何亮就“順水推舟”賣給他們了。北京之行,何亮賺了9000多元錢。
“你要估計這件事情會產生什么樣的商機,它的發展趨勢是什么,看好趨勢提前去做,就一定能賺錢。”
后來,何亮發現當地有5000多家中小企業,許多企業自己建了網站但設計簡陋,鏈接稀少,搜索率低。“這背后潛藏著巨大的市場需求,而幫助企業在網絡上推廣產品又是我的專業和特長。”他建立了自己的網絡營銷實訓中心,專門教這些企業做電子商務。
“有的大學生創業之前向家里要錢,沒有經驗首先投人設備、店面,往往最后以賠本結束。大學生創業一定要做無本生意。”何亮給這個“無本生意”下的定義是:用自己的頭腦賺取第一筆原始資金,而不是盲目投資。“投資不是我們干的事,我們要做的是讓別人給我們投資。”
在學生圈里出了名,現在有不少學校、創業組織邀請何亮去講自己的創業故事,“除了傳授經驗之外,我想做點實事帶動同學們邁出創業第一步。”他說。
在畢業之前,何亮的目標是:在母校成立一個“大學生創業基地”,自己和老師以及有創業經驗的同學親自指導更多的大學生創業,“有了學校的幫忙和鼓勵,我們要每年扶持一個大學生項目,讓同學們變就業為創業。盡早自食其力。”他說。
[經驗談]做“無本生意”吸引資金靠山
市場不是自己的,而是大家聯合做好的。選擇學生伙伴共同創業,不僅可以帶動一個項目,以后還可以提供思路,開發新項目。何亮認為,大學生創業需要具備三個每件,那就是資金、資源和經驗:大學生沒有經驗,但是頭腦靈活接受新鮮事物快,咱們要發揮專業優勢突出特長,然后吸取別人的經驗補自己所短。善于發現商機,看準了發展趨勢再入場。
何亮告訴沒有經驗的學生應該先擇業再創業,不要誤打誤撞,比如你想做網絡營銷,可以先到淘寶網練練手,同時應該尋找相關的“靠山”,也就是專門給大學生創業進行指導和挾持的機構。何亮說自己就通過“大學生創業網”得到了不少前瞻性的指導,這些幫助都是實質性的,“應當學會借力”。
專家忠告:大學生創業應注意的問題
大學生年輕、熱情,干勁大,沒有思想包袱,這些都有利于他們自主創業。但同時大學生限于年齡與社會經驗的不足,在起始方向上缺乏可行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那么大學生該如何走好創業之路呢?
1 投資不宜過多
由于大學生自身市場經驗、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初次創業的成功幾率只有20%—30%。很大程度上這是他們自我摸索和學習的一個階段,如果投入過多過大,一旦失敗,會對今后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專家建議:盡量將創業資金減到最低。選擇那些只需要少許現金,并能充分實現個人才華和專長的事業做起,給自己一個經驗積累和資本累積的過程。
2 不要迷信熱門
由于缺乏對市場的認識,初次創業者很可能把眼光盯向那些所謂的熱門。事實證明投資失敗的人,一個通病就是趕“熱門”,看到別人做什么賺錢也跟著做。但是,真正成功的人,決不會去趕“熱門”,而是留心發現商機,尋找“冷門”,從而搶先進入市場、占領市場。
專家建議:要努力尋找那些有市場需要,或有某種潛在需要、卻又沒人做的事情。要研究人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不便,能不能通過某種服務或產品解決人們生活的不便。如果能通過自己的行為創造市場、引導市場。那就更高明了。
3 選址決定成敗
第一家店或者第一個辦公室你打算選在哪里?繁華商業圈租金太高,似乎難以負擔。選交通不是很方便,租金又低廉的路段,又擔心會無人問津或者給工作開展造成不便。其實,怎樣選擇公司的位置是很有講究的,甚至能決定你事業的成敗。
專家建議:工廠、倉儲等企業為了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可以選在開發區。而公司以交通便利、商務服務完善、租金合理為原則。對于那些服務性行業,可根據經營內容來選擇地址,服裝店、小超市要開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保健用品商店和老人服務中心,就適宜開在安靜但又有固定客源的地方。
4 了解市場有備而戰
一些人手頭有了一筆錢,又或者聽別人談到某個商機,覺得是個機會,就雄心勃勃想干一番自己的事業。但是,如果缺乏信息指導。也不做市場調查,而只是幾個朋友坐在一起,憑空勾勒一下未來,那么結果往往是一場空。
專家建議:事業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對市場的了解。當你想要投入某個項目或者進入某個領域的時候,最好能夠搞可行性研究,可以委托給專業的公司進行。如果覺得沒有能力投入的時候,也要盡可能地利用自己的現有資源進行了解和調研。
(責任編輯 陳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