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開頭難,但只要開了頭,一切都會像滾雪球一樣慢慢膨脹起來。
2004年,陳怡從南京經濟學院畢業了,她不想再回農村,她要留在這里過一種全新的生活。為了盡快找個安身之地。她選擇了在一個汽車俱樂部里做推銷員。幾個月下來,憑著她的三寸不爛之舌和勤快的腿腳,陳怡發展的會員幾乎是她這個部門其他成員的總和。可令她寒心的是,她的上司甩給她一句:“我的位子可不是你好搶的!”
“老實說,我不是一個怕吃苦的人,但我最怕受委屈,也許像我這樣的人天生就注定了要自己單干。那時,我就萌生了自己發展的念頭,并對他們信誓旦旦:我一定賺個一百萬給你們看看!冷靜下來后,我也仔細考慮了——商海如江湖,絕不能傻干!”天性倔強的陳怡開始了尋找創業門路。
抓住了一個機會
一開始,手里的錢有限,陳怡簡直不知從哪人手。很偶然的一次,陳怡留意聽了一個在省交通部門工作的朋友說的一句話——現在做戶外廣告牌真賺錢。當時陳怡就想,我要能做一塊該多好。說干就干,在朋友的資助下很快陳怡就注冊了一家廣告公司。
那時南京的高速公路和祿口機場的路兩邊密密麻麻的廣告牌不知讓多少家廣告公司賺了個飽。當時陳怡手中只有兩萬多塊錢,可廣告牌的承包費動輒就要二三十萬元。怎么吃這口蛋糕呢?
經過對相關部門的詢問,陳怡得知高速公路附近受管轄的廣告牌范圍是公路兩側各30米,而30米以外的土地使用權就屬于農民了,如果當地農民同意,你只要不違法,規劃、市政、交通、公路、園林、市政工程、城管等眾多的管理部門都不會管你。聽到此消息陳怡立刻覺得機會來了,打個擦邊球,31米處不就成了陳怡的聚寶盆了嗎?只差1米,效果上不會有什么差別。隨后陳怡就迫不及待地到當地的農民家里洽談。那些農民們聽說只要同意陳怡在他們田地上立幾塊牌子就會每年得到幾萬元錢,高興得他們搶著和陳怡簽協議。
土地問題解決了,陳怡又開始了下一步的打算。做一塊牌子成本就要十幾萬元,而她手中的錢只能勉強付施工費,材料費就只好找供應商先賒賬了。幸好陳怡的嘴皮子還算伶俐,在和供應商商談時,陳怡的幾句客套話就把他們的關系拉近了好多,談了一會兒陳怡又得知供應商和自己是校友,當時陳怡就想:這下好辦了!隨后陳怡就以學妹的身份開始了對他的軟磨硬泡,最開始這位供應商無論如何都不答應賒賬,并找各種借口說自己的資金周轉困難等,直到陳怡許諾把他公司的大名印到做好后的廣告牌上,才算搞掂了這位有些不太情愿的老兄。陳怡的工程這才得以順利開工。
退一步就是財富
在陳怡的親自監工之下牌子很快做好了,緊接著陳怡就開始跑客戶。起初陳怡本以為憑自己做推銷員的經歷跑下幾個客戶沒什么問題,而且陳怡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便宜,路邊的牌子要三四十萬元,而陳怡的報價只有18萬元。可事情并非如陳怡所愿,由于廣告牌的位置不在“一線”,客戶大都存在著懷疑,談了幾個都沒成。
后來陳怡想了個辦法,她在她的空廣告牌上印上一句話“退一步海闊天空”,沒想到這件事被當作新聞上了報紙,陳怡的牌子也自然來了生意合同。很快有一家客戶表示,如果做出來的效果不錯就簽合同。于是陳怡竭盡全力設計制作這塊廣告牌,燈光打出來一看,效果果然不差。但這個精明的客戶卻提出了一個“霸王條約”,聲稱簽約兩年,第一年付陳怡18萬元,而第二年只肯付陳怡8萬元。也就是說,陳怡花費十幾萬元辛辛苦苦做起來的廣告牌,兩年只能賺幾萬元錢。然而因為陳怡急于想做成這一筆生意,供應陳怡材料的那位老兄又跟在后面像蒼蠅似地追著陳怡逼債,陳怡只得咬咬牙,簽訂了這張不平等“條約”。最后一算,除去成本,還剩下5萬元錢,這就是陳怡下海后賺的第一筆錢。
萬事開頭難,但只要開了頭,一切都會像滾雪球一樣慢慢膨脹起來。現在這塊廣告牌依然在31米處靜靜地凝視著高速公路上穿梭的車輛,它已成為陳怡按時收錢的機器了,2008年的某一天,她公司的賬上終于到了第一筆100萬元。
編后語:許多有心創業的人往往習慣于抱怨沒有機遇。他們說:我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機遇。殊不知,機遇無處不在,就看你是否抓得住。成功學家希爾認為。抓住機遇即見縫插針。“見縫插針”的實質就是抓住時機,盡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采取行動。如果把“縫”看作是一種機遇的話,“見縫”則是要善于發現機遇。捕捉機遇。然后不失時機地“插針”。利用機遇,實施自己的宏偉藍圖。在商業領域里。“見縫插針”一直是許多精明商人信奉的生意經。于是在31米處。陳怡牢牢地抓住了自己的財富機遇。
(責任編輯 林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