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拒絕“長大”
不到50平方米的小店內,蔬菜、肉類、魚類、速凍食品、干鮮調料等一應俱全,僅蔬菜就有50多種。雖然一公里外就有一家大型超市,然而李振(化名)開在上海某社區內的生鮮超市,把原本到大超市買菜的社區居民成功“截留”,日營業額可達6000~10000元。由于經營方式靈活,小店可以對市場需求做出最快的反應。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李振發現居民的消費能力有所下降,便悄悄調整了菜品的結構,增加了大白菜、包菜、土豆等低價蔬菜的供應,因此生意絲毫未受危機的影響。
隨著生意的發展,李振已經積累起一定的資金和經驗,這時,開始有商家找上門來,請他做某一暢銷品牌的區域代理。
這樣的機會,李振已經遇到過幾次,然而他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原因是,他不想放棄這種小店經營的模式。
“做代理需要大量資金,因此存在著更多的風險,不如開小店踏實。而開小店積累下來的經驗,換一種方式也未必可以借鑒。”
李振的想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小店經營者。由于規模和經營方式的限制,小店在擴大經營上的困難,一直是這種經營方式最大的不足。然而現在的小店店主們,很多已經有了擴張的能力,卻堅持著小店經營的方式,拒絕“長大”和轉型。
和李振的想法相同,小店成本低廉,管理簡單,是很多小店老板拒絕“長大”的最主要原因。這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關注怎樣增加利潤。李振的小店配備6名營業員,除了接待顧客、收銀,主要工作就是“盤菜”。營業員不時翻撿、灑水,全天候保證新鮮度,挑出破損蔬菜低價處理,將損耗降到了最低。
此外,小店的優勢還在于服務方面,可以為顧客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服務。李振的小店離公交車站不遠,不少熟客在店里登記訂菜,下班時直接來取菜,有的還要求送貨上門。
與這種社區生活類小店不同,另外一些經營時尚商品或創意商品的小店,其優勢不僅在于產品和價格,更在于“淘”的感覺。如果流水線化生產,不但降低了產品的價值,更失去了這種“淘寶”的樂趣。
在拒絕“長大”的同時,小店的店主們也在尋找著自己的擴張之路。最常用的方式,便是在保持現在小店經營模式的基礎上,采取整體復制的方式,增加店鋪數量。今年,李振在入住率較高的市郊新建小區開出兩家連鎖店。他要用這種方式,不斷復制自己的小店生意。
愿意做足“小”生意
即將大學畢業的小樊準備做點小生意自己創業。幾經考察之后,她在當地一家商城開了一家小小的“掛面店”。
所謂“掛面店”,其實就是一張長度僅1.3米左右的小貨柜,真正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店面。雖然是這樣一個貨柜,但標出的轉讓價格就達到1.6萬元,每個月還要支付數千元的租金等其他費用,但這里每天匯聚的大量年輕女性讓小樊看到了其中蘊涵的商機。
經過幾年經營,前衛、時尚的服裝、飾品已成為該商城的招牌。走進商城,最令人注目的是走廊靠墻兩側的一排排貨架,商家口中俗稱為“掛面”。幾十厘米或者一米左右的“掛面”上,項鏈、耳環、手鐲、手機鏈……林林總總的小飾品密集地掛在上面。
小樊的對面就是商場里一家10多平方米的服裝商鋪。“說實話,還是‘掛面’生意好做。”相比“掛面”,商鋪租金更貴,轉讓費也要10萬元左右,而“掛面”轉讓或者出租一次性投入也不過2萬元左右,因此更多的商戶愿意選擇“掛面”。
“來這里的人。買小玩意的比較多,小玩意本身利潤就不是很大,如果在鋪面上投入太多的話,那利潤就更薄了。”小樊透露,自己在這里已做了兩年半生意,賣的耳環、項鏈、手鐲等算中等,起初花了六七千元進貨資金,不到半年就收回了包括轉讓金在內的所有成本。“一串毛衣鏈,在批發市場的價格是10元左右,在這兒一般要賣20元以上,至少要賣15元,對半賺。”她說,除去“掛面”的租金,每個月基本上都能有六七千元的利潤,遇上節假日等銷售旺季,月利潤可以突破萬元。
“掛面店”可以說是小店經營智慧的一種極端反映。對于每一個小店的經營者,無論其營銷手段有怎樣的差別,要做好小店生意,最根本的一點都是相同的,就是做足“小”生意,一方面盡可能控制成本,另一方面把可以利用的資源利用到極致,用最小的成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為了做足“小”生意,小店的經營者們想出了各種辦法。“拼店”便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位于廣州某個古老騎樓上的Playground就是一家典型的拼出的小店。這種“拼店”不同于合伙,幾個店主將自己的創意產品匯集在一起拼成小店,各自賺取自己商品的利潤,除了共同使用同一家店鋪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老板。這種“拼店”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每個經營者分攤的租金,并且同類產品的組合也使小店的經營內容更豐富,更具競爭力。前段時間流行的“格子鋪”,正是這種“拼店”的形式極端化的體現。
除了降低成本之外,小店的經營者還要盡力拓寬利潤來源。成本低、獲利快、資金回收迅速,是小店老板選擇產品的重要標準。小樊的“掛面”小店便專抓這種短期的生意,趕在換季時節,她進來一批圍巾手套,每天至少能賣200~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