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愛說:“人在做天在看”。此話在目前的成都可謂“登峰造極”——6個主城區,8964個視頻點位,幾乎每條街道一個攝像頭,每個攝像頭全天候24小時展開監控……面對如此繁多、“無處不在”的“眼睛”的集體注視,成都市民感受到的,究竟是更安全,還是更不安?
天網近期“戰果”展示

近日,在沸沸揚揚的成都女大學生“村官”車婭婷被三輪車司機毆打致死案件中,警方最終在調出案發地周邊天網監控資料后,將犯罪嫌疑人繩之以法,上演了一幕“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現實版;
今年8月,成都某男子在大街上隨意亂丟垃圾,自以為被車水馬龍、如潮人流淹沒,不文明行為無可考證,不料被“眼尖”天網盯住,真實記錄下種種“小動作”。
名詞解釋:天網
“天網”其實是人們對遍布大街小巷的電子監控器的形象稱呼,其全名為成都市城市圖像監控系統。它既是公共安全機關打擊街面犯罪的法寶,也是城市管理的堅強后盾。透過它,相關部門能對成都市區主要街道、車站、隧道、醫院等5000個重點部位實施24小時監控,能為城市管理、交通、防洪、公共健康以及環境保護提供先進的技術平臺,促成各部門聯動,使城市管理由被動變為主動。
天網前景:鋪天蓋地 無孔不入
2006年11月,天網一期工程全面完成。而今年成都市區將開展天網工程第二階段的建設,在之前的基礎上,“天眼”還將增加8000個點,重點監測背街小巷,減少盲區監測。算上之前已有的6231個“天眼”,二期工程建成后,成都上空全天候“睜大眼睛巡視”的“天眼”將一舉達到14000余只的規模!屆時,成都各重要部門、醫院、學校、主要交通路口、治安熱點區域、旅游景點、車站甚至人員聚集密集的各式廣場,都將由“天眼”隨時“看”著。
但這還不是全部!據悉,成都“天眼”設置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中心城區的中小街道、區(市)縣城及重點場鎮的全覆蓋,“天眼”數量將最終達到3萬至5萬個的規模。同時,天網還將為住宅小區、企事業單位和銀行等自建監控系統提供標準接口,從而一舉“吞下”這些區域。
天網背后:多部門360度翻轉著看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天眼”探頭已能進行360度的翻轉,隨著鼠標輕點,無論是正對鏡頭還是背對鏡頭的位置,統統一覽無遺。且大部分“天眼”具備夜視功能,對遠距離物體有著極高的分辨率,采集到的監控畫面十分清晰。
根據《成都市公共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辦法》規定,各政府部門,如城管、防汛、環保、交委、衛生等部門都可以使用調看各自工作范圍內的天網圖像,以便實現資源共享。但跨部門調用天網圖像時,必須向公安機關申請,經批準后方可使用。
同時,該《管理辦法》還規定對涉及公民隱私的畫面,絕對不能儲存和外傳。對此,成都市公安機關負監管總責。
市民意見大PK
力挺派:
退休 王婆婆 65歲
“多好的措施!周圍都安起攝像頭,安全才有保證嘛!”王婆婆對加裝天網拍手稱快,在她眼中,天網就像天上的眼睛,24小時隨時盯著,是一個“賊娃子看了就害怕,老百姓看了就放心”的好玩意。
IT 馬先生 32歲
“雖然有侵犯隱私的威脅,但我還是覺得利大于弊。”去年在成都北門附近,馬先生有被飛車奪包的經歷,本來飛賊作案破案無望,但警察通過天網調出了當時的錄像視頻,以此為線索順藤摸瓜找到元兇。“本來以為就是個攝像頭嘛,還可能侵犯隱私,結果沒想到這么神通廣大!支持支持!”
售貨員 曾小姐 35歲
“要是沒有這個東西,好多案子雜個破哦!還是要多增加一些攝像頭哦!”曾小姐還沉浸在少女婭婷被打至死的情緒中,“成都加裝天眼讓我覺得很安心,社會就是要在監督下才能平安!”
反對派:
個體 徐先生 42歲
“簡直太討厭了!我強烈要求把多余的攝像頭拆除,我們又不是犯人,不想過時刻被監視的生活!”前不久,在成都南門某小區開店的徐先生發現了一個正對自己鋪子的攝像頭,頓時感覺渾身不自在,“都是做正規生意的,平時又沒做什么違法亂紀的事情,突然間平白無故地多出個監視器,心頭好惱火哦!”徐先生嘆氣道,雖然這個攝像頭不開腔、不出氣,但已經嚴重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做個什么都有雙眼睛盯著你,雜個自在嘛。”
學生 小李 21歲
去年,就讀于成都某大學的小李返校第一天報到后,就迫不及待地與女友相約到校外某花園互訴離別之情,情到深處難免有親昵行為。然而,后來上網無意間獲悉成都各公共場所基本都安裝有“天眼”的消息后,他們頓時傻眼了,一想到自己當時的行為恐怕已被他人看見,“真是越想越難堪,有必要安裝這么多‘眼睛’么?而且安裝地點又沒有對市民進行告知,我覺得侵犯了我的隱私權。”
教師 徐小姐 29歲
“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安然接受被監視的生活。”在徐小姐眼中,天眼就是“第三只眼”,生來就是窺視別人隱私的。“我覺得所謂的安全擋箭牌還是應該讓位于個人隱私權。”徐小姐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走進我們的生活。然而,高科技產品在帶來舒適、方便的同時,更多的可能是麻煩,“安裝可以安裝,但有必要在那么多的地方安裝嗎?適可而止吧。而且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是有窺視欲的!所以我建議有選擇地在公共場所安裝,而不是一味地圖數量。真正的平安是靠‘心’去遵守和維護的,不是通過‘窺視’帶來的監督警示。”
中立派:
銷售 趙先生 27歲
自己居住小區的入口處多了一個攝像頭,經常加班到深夜的小趙表示,這讓他感覺踏實了許多。“怎么說呢?至少在保證安全這個角度我還是舉贊成牌的!”小趙表示,攝像頭是高科技應用于城市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城市管理人員的不足,其24小時批量采集信息的能力是人力所不能實現的。而隱私權,則是一種對個人或個人信息來說,不被打擾或不被知曉的權利。“這兩個方面應該說沖突不大,但現在為什么這么尖銳,我想可能是‘物極必反’吧。”小趙說,安全管理、平安社區是每個市民都希望看到的,但這并不代表攝像頭越多越好,實現管理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盯著“天眼”的數量這一個點。此外,許多人擔心隱私被侵犯的另一原因,就是很多攝像頭并沒有提示標識,就好像一雙雙暗中的眼睛,想來令人“不寒而栗。”
專家說法: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
胡光偉 現任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成都聯絡中心副主任、四川省馬克思主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四川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
“其實,如果社會治安足夠好的話,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天網。但是,現在我們的現實狀況是社會治安不是那么地好,每天都還有很多違法亂紀的事情發生。”胡光偉表示,在一定的程度上,天網為我們成都的社會治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它不僅僅使很多將要誤入歧途的潛在犯罪分子望而卻步,而且還提高了公安機關的破案效率。
“現在‘天眼’確實比較多,市民的隱私權也的確受到了“威脅”。但是整個社會的利益還是高于個人的利益。”在胡光偉看來,整個社會的治安要比個人隱私重要。因為“如果社會都動蕩不安的話,個人隱私就更是天方夜譚”了。“所以,咱們成都的市民還是要為社會治安做出自己的貢獻,對‘天眼’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天網確實在有力地保障著我們的安全,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的文明化進程,然而同時,它也可能威脅著我們的隱私。我們在欣慰于天網帶來的安全感時,難免還會疑慮,如此密集的天網,會否讓我們的城市從“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演變為“成都,一座來了就被‘看穿’的城市”?
TIPS 異地天網話題
2008年11月18日廣州《南方日報》發表名為《20萬只天眼俯瞰羊城》的新聞,討論公共安全與隱私的問題。
2008年12月19日,福建《海峽都市報社》發表名為《不能患上“攝像頭依賴癥”》的文章,呼吁在安裝攝像頭與保護公民隱私之間尋找到平衡點。
2009年3月19日人民網社會頻道討論話題“攝像頭挑戰隱私權,安全與隱私如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