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彈奏的機械原理和發聲的物理特點,決定著人手的生理適應性。而基本的彈奏手型無疑是鋼琴初級教學的重要基礎內容。這就要求演奏者既要遵循和利用鋼琴彈奏發聲的性能特點,又必須適應并發揮手部運動生理方面的科學性與可能性,使之達到控制協調,動作自如,靈活準確,省力高效的演奏狀態。
關鍵詞:基本手型;自然;支撐;穩定
基本手型是鋼琴初級教學的基礎內容之一。由于鋼琴教學偏重實踐性,不少教師易忽略必要的理論指導,他們并未了解鋼琴基本手型的內在的功能要求和科學依據,只是簡單地讓學生從外觀上模仿所謂“標準”手型,缺乏對基本手型的明確規格要求,致使學生手型疲軟、關節塌陷,或肌肉僵硬、動作呆板,進而養成難以糾正的錯誤習慣,影響鋼琴演奏技能的正常發展。為此有必要對鋼琴彈奏的基本手型問題從理論上作進一步分析和闡述。
鋼琴彈奏的機械原理和發聲的物理特點,決定著人手的生理適應性。并不是任何人隨便把手放上鍵盤就能完成正確、科學的彈奏。鋼琴演奏作為一門學科,受其自身規律的支配和制約。演奏者既要遵循和利用鋼琴彈奏發聲的性能特點,又必須適應并發揮手部運動生理方面的科學性與可能性,使之達到控制協調,動作自如,靈活準確,省力高效的演奏狀態。鋼琴學習初級階段訓練培養的正確基本手型和良好的彈奏習慣,則是實現上述目標的堅實基礎。
根據鋼琴基礎彈奏技術(包括非連奏、斷奏、連奏,音階,雙音、和弦等)形成的基本手型,在靜態下具有明顯的自然圓拱型外部特征,初學者易識別和模仿。然而手型并不是刻板固定、一成不變的某種“樣板”姿式。在鋼琴彈奏的動態環境中,基本手型與具體彈奏內容緊密相關、是充滿活力的、積極的技能狀態。常見的書籍里對基本手型只是外形的簡單描述,讓人不知其所以然。
本文嘗試從理論上探析鋼琴基本手型的功能和要求,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然與協調
當演奏者把手置于琴鍵上時,首先必須做到自然協調,確保手型及整個手臂處于舒適放松狀態。其功能要求是:
(1)消除肌肉的緊張僵硬。手部僵緊是多數人初次接觸鋼琴時心理畏懼引起的生理反應,只要從心理和生理上予以放松,手部肌肉即可恢復正常狀態,避免肌肉緊張導致的種種惡果;
(2)防止肌肉相互干擾。表生理學揭示,人體所有關節的動作都是由配置成對的、功能作用相反的肌肉(稱對抗肌)共同參與,并相互調節完成的。彈琴更需要手部肌肉神經之間精確的調控。既要保證與彈奏有關的肌肉必要的收縮運動,又要不斷通過放松去抑制那些與彈奏無關的、包括已經完成了彈奏動作(如觸鍵)的肌肉因過度興奮引起的多余緊張,有效防止它對正常彈奏動作的干擾。
(3)提高動作的控制和反應能力。當肌肉分工明確并相互協調后,大腦與手指彈奏有關的肌肉神經就能逐步建立清晰準確的控制聯系,形成正確彈奏動作的條件反射習慣。如彈奏連音、雙音時手指之間敏捷準確的交替銜接,實現手指的獨立分工和靈活反應。
二、支撐與傳力
科學的自然重量彈奏法要求基本手型能夠勝任手部從上臂到指尖,甚至肩背彈奏重量的支撐與傳力。因此基本手型應具備以下功能-
(1)構筑圓拱。①由于手部屈肌的先天作用,在自然情況下各手指均會微微向內彎曲,關節稍外凸,掌指呈現自然圓拱形。從力學上看,圓拱形受力均勻、結構牢固,能以較少的力達到很強的承重效果。這種手型最符合鋼琴彈奏的需要:②手部重量會根據不同的彈奏任務而變化,比如運用自然臂重彈奏的和弦、重音,或僅用手指彈奏的單音、弱音等,就需要及時改變手指屈肌張力,調節圓拱形的穩固程度,去支撐不同的彈奏重量。
(2)有效傳力。①傳力的關鍵在于指尖(第一關節)牢固與否,指尖位于圓拱手型的基底,所有彈奏重量都通過指尖傳遞到琴鍵上發聲。強奏時需要指尖牢固支撐傳力,即使弱奏時指尖也應結實穩固,才能細致觸鍵,控制聲音;②手部肌腱軟弱的兒童甚至成年人,在支撐時因手指觸鍵角度改變,或指尖關節、掌關節塌陷造成圓拱變形,使彈奏產生分力,削弱了彈奏重量的正常傳遞。
(3)張弛有度。圓拱手型并非始終要用力支撐。按照鋼琴發音的機械原理,指尖擊鍵發聲時絨槌已退離。琴弦處于自由振動狀態,傳力任務宣告完成。這時只需用較少的力維持手指在鍵上保持住手型。手部不需也不應繼續對鍵盤施加壓力,造成多余無用的緊張僵硬。這在彈奏和弦,重音或長音時尤為重要。
(4)手型各異。不同的演奏者手部條件亦不相同,不存在人人必須模仿的“樣板”標準。應根據不同演奏者手部發育的程度、掌指的寬窄長短、肌肉力量及肌腱柔韌性等具體條件,去建立弧度不盡相同,但又能有效支撐臂重的圓拱手型。對于小手,手指較短或手指纖弱者,其手型弧度需相應縮小,更接近半圓(球)形,以充分發揮掌指關節構筑圓拱的穩固性;大手、手指粗壯有力及手指較長者,手型可適當伸展,這時圓拱雖然較為平坦,同樣具有強有力的支撐傳力。每個演奏者都必須經過探索、檢驗,建立符合自己手部生理條件的恰當手型。
三、平穩與定位
正確手型下的基本彈奏動作,是鋼琴演奏的基礎技能,它要求手指以掌關節(也稱第三關節)為軸心,干凈、準確、靈活有效地起落運動。因此:
(1)掌關節的定位。在基本手型狀態中,掌關節與鍵盤之間的高度距離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基本彈奏的動作和效果。必須保證掌關節穩定在最佳位置,才能發揮手指的正常運動功能:①提供各指自然有效的活動范圍(幅度),獲得足夠的彈奏動勢,②使彈奏的肌肉(肘部伸屈肌)處于效率最佳狀態,即肌肉收縮最輕松靈活的位置,手指動作得以迅速有力。以上兩點對初學者很重要。反之,掌關節的變位(下陷或過高隆起)會使手指活動受限,彈奏無力,進而依賴上臂壓鍵,腕掌部位顛簸搖晃。
(2)腕部的穩定。腕部連接手型與手臂,在基本彈奏中應大致穩定在合適高度,即與掌關節平行或略低的位置(彈琶音可略高)。其功能:①確保掌關節與鍵盤之間的最佳活動高度,讓手指正常有效運動;②提供前臂(肘部)肌肉協調舒適的環境,防止腕部過高過低時,對抗肌(伸屈肌)之間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引起手部僵硬不適,并可提高手指彈奏持久性(耐力)。必須注意,這里要求腕部的穩定是針對初學者建立正確基本手型后的基本彈奏動作而言,不包括大幅提臂,分句、呼吸等腕部位置需要變化的演奏狀態。隨著學習程度加深和音樂表現的需要,腕部會隨手指手臂的大幅運動做出各種方位的、適應性的協調配合。
(3)手指的穩定。在基本彈奏動作中,手指依照運動杠桿原理工作:肘部屈肌為力點,掌關節為支點,手指為動臂,指尖為阻力點。在正確圓拱型下,手指關節因自然彎曲,縮短了動臂,使彈奏輕松省力。因此,固定手指前三個關節的弧形狀態(即指型),可防止抬指及下鍵時出現伸指或勾指多余動作,使彈奏過程干凈,準確。
(4)觸鍵點的定位。①在基本彈奏時,手指應以指尖部位垂直(大指以指甲側沿)觸鍵,使力點集中,觸感敏銳。觸鍵點勿隨意滑移,以保證重量傳遞、彈奏準確和發音質量;②從學琴之初就應建立一個手指對準一個琴鍵中央,手指“各就各位”的良好的把位習慣。但對掌指太小的幼兒則需注意,防止伸展時肌肉過度緊張;③肩、臂亦需自然平穩,不可聳肩、拐肘或任意伸縮前臂。確保各手指的接觸點在鍵盤上相對固定(呈自然弧線排列),避免手部隨便挪動搖晃,指尖在鍵上滑移,以提高手指彈奏質量。為音階、跑句的準確均勻、干凈流暢打好基礎。
四、把握基本手型功能的辨證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清楚看到,科學正確的基本手型具備的各種功能之間密切配合,相輔相成 圓拱手型既是手部自然放松、肌肉協調的產物,它又是支撐臂重的牢固構架,并為手指彈奏動作提供舒適合理的位置狀態;再如指尖在圓拱手型中接近垂直的觸鍵,既是手部放松的生理結果,它又為彈奏重量的支撐和傳遞創造了科學省力的最佳角度(與地心引力方向一致):而手指自然狀態下的適度彎曲,又形成高效、省力的杠桿動臂。它們各自的功能都在彈奏過程中達到了科學合理的協調統一。
凡事總有度,不能走向極端。基本手型也存在如何恰當把握尺度分寸的問題:
支撐非常重要。它是手型牢固承重和傳導彈奏重量的前提,需要手部肌肉積極參與。但過分強調用力會造成力量浪費,肌肉緊張、傳力受阻,彈奏生硬。因此,支撐用力應針對彈奏任務(可歸納為強支撐或弱支撐)的不同要求而區別對待,該用力則用力,該節省則節省。
平穩也很重要。它是基本彈奏動作準確、高質高效的保證。在較慢速度的原位彈奏(如五指訓練、哈農練習、雙音或三和弦彈奏)的相對靜態環境下,基本手型趨于穩定。但在快速大幅度移動彈奏(如音階、分解和弦或琶音)的動態環境下,手型,腕部、甚至臂部需隨著穿跨動作的移位而適度調整,作出左右或上下的協調配合,以利于重量的傳輸,彈奏的準確以及穿跨動作的柔順連貫。
簡言之,鋼琴教師應熟悉相關的生理、物理知識,充分利用和挖掘手部生理和物理的功能潛力,這對促進教學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