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門山鐘靈毓秀,樂安江源遠流長,晚清“三賢”遺韻悠悠,“文化將軍”光彩熠熠。
悠悠古韻,薪火相傳
走進位于貴州遵義縣城南白鎮以東70公里的新舟中學,很難想象一個創立于1956年的縣級中學,經歷了怎樣的艱苦奮斗,才到了今天占地90余畝的校園,綠樹成蔭和沿途迎面撲來的田園風光相映成趣。
徜徉在這個2006年被評為市級“綠色學?!狈Q號的大型完中內,學生們或在樹蔭下安靜閱讀,或在球場上英姿勃發地運動,或在實驗室專心地做著各種實驗……突然間,享譽清末的沙灘三杰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倡導的“漁樵耕讀”浮上心頭……
當年的沙灘文人,在世俗紛擾中拋開功名浮華。為求知而讀書,母親為了給兒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舍棄西鄉田產,搬家到東鄉,終成就了“西南巨儒”之稱的鄭珍:黎恂藏書過萬,終成就了外交家兒子黎庶昌;鄭、莫、黎三家親緣交接,學術互進……一以經學、詩名,一奠定中國版本目錄學派基礎、書法篆刻名聞天下,一以外交風起云涌,散文名家……
這樣的文化氛圍中,閱讀理想、學習思想、品味生活,或許便是新舟中學在一派新貌中總是透出些許古意的原因吧!裝備一新的物理、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整齊中透著勃勃生機
文化新舟與禹門三杰
沙灘,因樂安江中一片四面環水的沙洲而得名。有人說禹門山就像古代書生案桌上的筆架,田園阡陌翠竹婆娑,一江碧水難掩人文靈秀。農家庭院與柏林古剎之間,形成一個在清末便名聞天下的地域文化群,其學術成就影響深遠,被稱為“沙灘文化”。
在這樣一個交通閉塞,貧窮落后的地方,為什么能形成如此濃郁的文化,孕育這么多的才子佳人,他們的成就,是文化長期落后的貴州的一個奇跡。以學論,鄭珍深受其舅父黎恂的影響,對于六歲喪父(黎恂)的黎庶昌,鄭珍關愛有加,或許是鄭珍的考運不佳,三年一次的大考,每次進京都大病誤考,又為母守孝三年,最終“道光五年拔貢生。十七年中舉人,以大挑二等選荔波縣訓導”;黎庶昌卻考運奇佳——十四、五歲時賦詩作文,犁然成誦,在府、縣考試屢獲第一。二十一歲即成為府學廩貢生。1861年,黎庶昌離遵義赴北京參加順天府鄉試,兩試不中。1862年,因應詔上萬言書論說時事,受到朝廷重視,被賞為知縣,派往安慶聽候曾國藩調遣。于是,黎庶昌便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同為“曾門四弟子”,踏上了仕途……莫有芝與鄭珍交好,兩人共著《遵義府志》。他倆博采漢唐以來的圖書地志和荒經野史,取其精華,嚴格體例,用了三年多時間,完成四十八卷刊行。這是我國及貴州歷史上編得較好的一部地方志,時人評論可與《水經注》、《華陽國志》相匹配。

家境貧寒的他們,砍柴、燒火、紡織、耕鋤……勞作與閱讀皆成趣味,在以鄭、莫、黎三人為代表的沙灘文人的生存方式,浸染了這片土地。這里的一花一樹、一人一畜都沾染了這種超脫世外的飄然,學習仿佛就是新舟人的根……
“新舟中學”承載希望
樂安江水從大婁山南麓一路蜿蜒而來,到這里成為一條澄碧的帶子,佇立在青翠連綿的樂安江水邊,頭上是裊繞的白云,腳下是潺潺的流水,風從雙肩掠過,人在青山綠水間,如何不醉?坐在樂安江上的小木船里,遠眺新舟中學。
它位于樂安江畔的新舟鎮中心,創立于1956年,享有得天獨厚的文化氛圍,1960年即躋身完中行列。是一間以高中為主,初中為輔的大型完中,新舟是沙灘文化的發祥地,素有“貴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新舟”之說,它西與匯川、紅花崗區接壤,北與“詩鄉”綏陽縣為鄰,山川秀美,人文薈萃,禹門山鐘靈毓秀,樂安江源遠流長,前有晚清“三賢”遺韻悠悠,后有“文化將軍”光彩熠熠。
建校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幾代教職工秉承先賢嚴謹、敬業的遺風,篳路藍縷,薪火相傳,努力耕耘,開拓進取,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桑梓的繁榮與文明,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不少名師在這里灑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青春的足跡,歷史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校園占地90余畝,環境優雅,綠樹成蔭,2006年獲市級“綠色學校”稱號。教學樓、實驗樓、電教室、圖書室、學生食堂、學生公寓寬敞明亮,功能齊全,是學子求知的理想場所,是英才成長的溫馨搖籃。
學校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職工184人,全邵具有合格學歷,絕大部分為風華正茂的中青年教師,其中三分之一為中高級職稱。
現有學生3000余人,49個教學班,教學質量逐年提高,中考屢摘黔北桂冠,高考碩果累累;學生在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各種競賽中屢獲大獎,成績斐然。
如今,堅強有力而又充滿活力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在黨中央“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實行科學化、民主化管理,本著“校以育人為本、師以從教為樂、生以成才為志”的辦學理念,勵精圖治,帶領全校師生團結奮進,努力工作。新舟中學將迎來一個更加輝煌的明天。“班班有歌聲”活動中獨唱、合唱分別獲得 、二、三等獎。黃正紅老師代表貴州省參加第五屆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獲二等獎。
學生中現有國家二級運動員5人,國家一級運動員1人。經過不斷努力,學校教育質量逐年提高。
學校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關注學生的興趣特長,團委、學生會現有“視點”戲劇社、文學社、書畫攝影社、“一米陽光”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社團組織。各項活動豐富多彩,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