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做企業的政協委員在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頗值稱道。他將流傳甚廣的“懼者生存”的故事不時提醒自己并告誡他的手下:“生存不容易,惟懼者勝出。惟有懼心相隨,才能讓人有切膚之感,進而迸發生命最原始的活力,最激越的精神,最昂揚的斗志!”以此來鼓舞士氣。
肇始于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已經波及到實體經濟,這場衰退會持續多久,是否會帶來經濟更大的震蕩?現在無人能夠回答。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我們應持什么樣的態度?不懼怕,從容應對,沉著冷靜,從道理上應當這么講。但是,身在一線的企業家,卻提出了一個“懼者”的觀念。的確,讓我們陷入了深思。
這位企業家把30年的市場打拼心得概括為一個字:“懼”。其實,“懼者生存”是成功企業家的普遍心態。Intel公司作為世界芯片的最主要的制造商,占據了世界市場的90%。作為這一成績的創造者原總裁安德魯#8226;葛洛夫在他的著作中這么認為,Intel公司為了能戰勝競爭對手,為了自己的生存,公司從弱小到強大所有工作人員一直處于一種恐懼之中。同樣,海爾公司總裁張瑞敏在談到海爾的發展時也用一個“懼”字來概括他這些年的感覺。他把“懼”詮釋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他認為市場競爭太殘酷了,只有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在競爭中獲勝。當華為2000年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的時候,其總裁任正非一篇題為《華為的冬天》的文章在業界廣為流傳,深受推崇......如果說上述這些都屬于危機管理和末日管理的成功案列,那么,當危機真的來了,與其是考驗我們的應對能力,不如是看我們是如何來理解和把握“懼”的含義。一個“懼”字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內涵,絕不是字面意義所能涵蓋的。
懼者,凝聚的是經驗。英特爾事業締造者、總裁葛洛夫雖然已經退休,但他的影響不只留在英特爾也留在全世界。其影響之重不是芯片,而是經營思想。在危機中生存,反而避免了危機;在恐懼中生存,化恐懼為動力,反而避免外界帶來的恐懼。葛洛夫的“懼”是對市場競爭的“無情、兇險、莫測和多難”的勇敢正視,是葛洛夫高人一等的“先天下之憂而憂”,這種懼者,實在是一種獨特的哲學思想者,在某種意義上是真正的智者、勇者。
懼者,表達的是信念。古人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心有所懼,行有所止。人只有知止,才能正確地做事,做正確的事。止于何處?止于規律。人不可能逾越規律,但可以遵循規律戰勝危機,化危為機。這種信念是從人類的生活實踐和教訓中得來的,是從科學認識的不斷積累和“糾錯”中得來的,也是從人與自然長期相處的生命體驗中得來的。不懂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應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
懼者,體現的是態度。個人的能力有限,貴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自覺”。做人只有謙虛謹慎,專心專注,才能技有所長,日有所進;做事只有兢兢業業,誠惶誠恐,才能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只有在一種內驅力的作用下的不斷奮進,才能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地淋漓盡致。惟有懼的存在,才有差距的顯示,更有收獲的豐腴。
懼者,彰顯的是智慧。兩個人去森林里打獵,因為害怕,其中一個人除了帶著獵槍,還帶著一雙跑鞋,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帶跑鞋的人生存幾率就大,這就是所謂的懼者生存理論。懼者,乃心懷憂患,備感危機之人。懼,是審時度勢的理性思考,是超前意識下的自覺反思,是不敢懈怠、恪盡職守、勇于進取的積極心態。每天要像鬧鐘的發條擰得緊緊的,提醒自己:將來不是優秀的淘汰落后的,而是優秀的淘汰比較優秀的;或是今日的自我否定昨日的自我,以創新求蛻變,以卓越求持續。
“懼”者不懼?!耙咽虑橄氲阶顗?,做到最好!”前面提到的那位企業家的政協委員的一句話,再次讓我們體會到危機的嚴峻,信心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