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藍、草綠、磚紅,明亮恬靜,秀氣典雅,這是撲面而來的金門氣息幫我勾勒的幾個詞匯。我不斷用相機捕捉她的小巧:低矮的建筑,袖珍的餐館,狹窄的古街,“秀氣”是我這一天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我慨嘆她的潔凈,在藍得透徹的天空下,建筑和道路像洗過一般,凈得一塵不染,亮得像畫。汽車行駛在有些許靜謐的連結城鄉的公路上,我幾乎分不清哪是城市,哪是鄉村,一樣的淡然,一樣的安寧,一樣的明凈。同行的金門人告訴我,金門人口很少,不過5、6萬人,但僅高梁酒每年就創造了100億臺幣的財政收入。因此金門人悠閑、富有、知足富有的金門讓你感受不到一絲的鉛華,卻有一股淡淡的鄉土。到過金門的人常給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金門像70年代的泉州城,很普通,去過不會再想去;金門很美,是個宜居城市,去了你會愛上它。無論如何,人們都不會否認這兩個詞:干凈、傳統。傳統是金門帶給人不同感受的核心詞匯。
為拜會金門一個知名的人文學者,我們來到金門科技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萬頃碧濤中,小小的金門島怎么看都不起眼。然而,它對閩南文化研究的熱情,親切地讓我這個閩南人以為并沒有離開家。
《金門縣志》載:金門孤縣海外舊名浯洲,又名仙洲,北有小嶝嶼,西北大嶝嶼,西南有烈嶼諸島縱橫錯列。明初改今名,晉中原多故,難民逃居者六姓,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閩觀察使柳冕奏置萬安監滋養馬匹,泉中置馬區五,金門其一也,以陳淵為牧馬監,從淵來者十二姓。閩王審知永隆元年置同安縣金門屬焉。
金門之所以得名“浯洲”,一說島上居民皆來自泉州,泉州境內有浯江,島民遂以祖籍地的河流命名;一說則“浯”即“五”,即縣志所載,泉州所設五座牧馬監之一。不論何種說法,歷史都可以告訴未來,金門和閩南原本就是一家。時至今日,傳統的金門正可為已漸褪去鄉土的閩南尋找傳統的記憶,也為閩南文化作了最現實的注腳。因此當你結束金門之旅,細細品味她的獨特,你會很輕易地發覺,金門是閩南文化的活載體,正是它讓金門很傳統、很優雅又很特別。
二
雙邊開放的臺海旅游吸引了大量的大陸游客踏上金門,讓這個一直浸潤在傳統中的小島有點猝不及防,暴滿的酒店把我們的腳步一擋再擋,行程不得不推到了農歷四月十二,卻正趕上了金門最盛大的民間活動:城隍出巡,真應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的古話。這個在金門所有廟會中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民間信仰活動,始自康熙19年(1680),為紀念總兵陳龍遷治金城,便一直延續到329年后的今天,從未中斷。站在旗海飄揚、鑼鼓頻催的金門街道,以一種特別的視角來參與城隍出巡,你會有許多有趣的感悟。
城隍,源于祖國大陸普遍的信仰,甚有“凡有城池之處,便有城隍”一說。在金門,城隍出巡是人神共樂、文化傳承的美好日子。這位陰間的縣太爺在這天將從城隍廟中被請出,各路神明也隨行繞金門的大街小巷,接受各方膜拜,這一年鬼怪不敢作祟,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中午時分,走在金門的小街上,便已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一個梳發髻、著古裝的小女孩吸引了我,據說每個孩子的扮相都不一樣,各自代表一個人物,背后擁有一段故事。今天,會有許多這樣的童男童女組成一個個的蜈蚣陣,由孩子們的父母親自上陣推蜈蚣車游行,學校將為此停課,各機關單位給予準假。“我的孩子每天都嚷著要‘咚咚鏘’,明年我要去推車,帶著四歲的孩子參加游行,這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熏陶。”同行的金門人這樣說。有著這樣認同的人在金門比比皆是。這一天真乃萬人空巷迎城隍,這樣的盛況年年延續。
我站在關帝武廟前,這是觀看城隍出巡絕佳的位置,靜守于此,你可以一覽全程。有赤膊插旗著肚兜的乩童,有童男童女組成的“藝閣”,有上下翻騰的舞龍舞獅隊,有聲樂震天的腰鼓隊,更有無數的善男信女,梳發髻、戴瓜帽、著旗袍、穿馬褂,最令人稱奇的是奉著各路神明的神轎,健勇的轎夫們搖晃轉圈,神轎上旌旗飛舞,神像巋然不動,這是向各路神明表達敬意的方式。這些全由金門的市民自愿參與,他們以此來表達慎終追遠之意。
這聲勢浩大的城隍出巡對于來自閩南的人而言,并不太陌生。從古至今,閩南便有著數不勝數的宮觀祠廟,難以計數的神誕節慶等活動。2003-2005年,我曾親眼見證了晉江石圳村迎蘇王爺,及蘇王爺巡境的壯觀,同樣也感受到了這種民間信仰強大的號召力。但金門城隍出巡卻有兩個場景讓我極受啟示,正是它們讓我明白了為什么傳統文化遺存在金門具有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一同觀看城隍出巡的金門人爭相告訴我,那個抬著城隍轎的人正是時任金門縣的縣長!在金門,歷任縣長皆尊照此不成文的規矩。人間縣長抬著陰間縣太爺巡境,這是多么耐人尋味的組合,其意味可謂遠長。這是官方對民間信仰的尊重,是官方服務于民眾、和諧相處的典范。金門人說,如果有誰要競選縣長,他往往要通過承辦如城隍出巡這樣的活動,來展示他的服務能力,來表明他能把“服務”做好。那種很自然說出口的“服務”二字感動了我。正是這種“服務”帶來了“尊重”,讓我看到了文化的傳承。
在出巡隊伍中,還有這么一群人,特別的熱辣惹眼。她們露出小蠻腰、跳著現代舞,是一隊現代美女陣,還有一些由搖滾青年組成的小樂隊,小學生組成的現代管弦樂隊,而高舉動漫演藝隊牌子的中學生也甚為搶眼。在古式裝扮的隊伍中,他們活力四射,特別具有現代感。他們的出現讓這個出巡活動頓時魅力無窮。年輕人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融入傳統,他們告訴我們,文化的秉承不在于固守,而在于接納和創造。
三
如果說城隍出巡是動態文化的傳承,那么古建筑則是靜態閩南文化的完美展示。看閩南古厝還得到金門。也許您不以為然,但它卻是我這個土生土長泉州人到過金門后最直接的感受。見過閩南古厝的人對金門傳統古厝不會陌生,它隸屬閩南傳統古厝建筑體系,有一樣的花崗石墻、褐紅屋瓦,更有泉州人熟悉的燕尾馬背,是典型的閩南四合院。但你在別的地方絕對不會見到保存地如此傳統、規整、原汁原味的建筑群。它們佇立在藍天綠水之間,依舊是那樣的明亮,像一段始終不曾遠去的故事。
金門古厝大都選擇在山坳谷間,于水源充足、地力較豐、臨近港澳、避風御寒之處族群而居,而呈現錯落有致之景觀。它們多是以宗姓血緣為基礎的單姓村。或無固定排列,隨地而立,屋前宅后以如織的巷道聯絡彼此,既隨意閑情又相互守望,極富人情味;或以棋盤式布局,縱線橫軸相互平行,密集而規整,鄰里之間互通聲息,休戚與共。最讓人稱奇的是這些聚落絲毫不受城市囂塵的影響,保留著原有風貌,或仍居留人家,或被理性利用作為傳統文化展示場所。
珠山聚落是金門傳統聚落中璀燦的明珠,它靠山擁水、安祥寧靜、宛若天開。踏入珠山,我難掩心中的驚喜,風好水悠、天藍厝美,我以為自己掉入陶淵明筆下的人間仙境。在這里,你很容易感覺出那份踏實、穩固中透著柔和、婉約的剛柔相濟之美。一片山坡,一潭清水,依宗祠、潭水為主軸,古厝洋樓依序而建,井然有序。時至今日,《薛氏族譜》上“大池滄滄,巨石巖巖,樹木暢茂,蔚予深秀,爰是而族焉”的記載仍能躍然眼前。沿著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村落內修筑的婉延曲道,登上山坡眺望珠山,你會驚嘆于村落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更會驚訝這個仍居住著薛家后代的聚落在紛繁的現實世界竟能保留得如此古樸原始。
珠山只是金門眾多傳統聚落的代表,瓊林、南山、北山、歐厝、山后、水頭等象一顆顆明珠嵌落在金門這個美麗的島嶼上。在這些聚落里,極富閩南特色的宗祠、古厝及洋樓都得以全面展示,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盡管它們數度易主,歷經炮火,但在世界文化日益趨同的今天仍風貌猶存,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這奇跡源于金門對歷代賢德豪杰積累的人文資產的尊重,源于金門對傳統文化保護的智慧。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是保護金門自然景觀、野生物及人文史跡的主要機構,傳統聚落是園區內最大的人文資源,對于它的保護,除了保持整治,也有因勢利導、合理開發。山后民俗文化村便是合理利用的傳世之作。山后文化村即山后聚落的中堡,金門僑民在此建有十八棟閩南古厝,連厝成村。清同治年間,族人王國珍東渡日本,經商致富后與其子王敬祥基于“回饋家鄉,安定故里”的心愿,號召族人,辟建族居、祖厝,總計二落大厝16棟、三落鄉塾及二落宗祠各一棟,合稱“18間厝”,共興建了25年。此古厝群依山向海,棋盤式規整排列,全景優美壯觀。建筑群內的白墻紅磚、出磚入石、陶壁飾、斗拱雕琢、精美磚飾等就是活生生的陳列品。戰爭期間,人口外流而致房舍荒蕪閑置,遂被辟為“金門民俗文化村”。部分家祠、民宅布置為“文物館”、“禮儀館”、“喜慶館”、“休閑館”、“武館館”、“生產館”等六座主題館,以及“古官邸”一座。其內展示許多金門傳統的文物,如眠床、花轎、傳統服飾、錢幣瓷器等,儼然一座民俗文化博物館,是保護與利用的完美糅合。這樣的例子在金門并不鮮見,譬如被辟為“過洋客的故事”和“僑鄉文化展示”陳列館的水頭洋樓等,我很難一一而足。金門人對先人留下資產的利用真是簡單隨意而又聰明至極。
這種利用不僅體現在聚落村莊,更表現在零散獨立的古厝民宿。這些民宿都不大,每一棟房間數大約3間、4間,至多不過7、8間,散落于整個金門島。它們精致漂亮,屋檐、磁磚、壁畫、雕刻、書法,每戶都有各自的格局與風范,幾乎每棟房屋背后都有不同的真實歷史故事。入住這些民宿,與主人聊聊那過去的事情,能領略許多不為人知的金門歷史文化之美。
如果說古厝聚落的保護和開發是官方對金門傳統沉淀的尊重,那么古厝民宿就是金門民眾對自己文化價值的認同。這正是金門龐大古厝洋樓群能以完美個性留存和發展的基礎。
四
金門本島形似啞鈴,四面環海。這帶給金門極為矛盾的兩面性:一方面,金門保留有鮮明的海洋性格。金門在籍青壯年涉洋過海,在外發展。另一方面,海洋的環抱又使金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得以保存傳統、民風始終淳厚、文化不受侵蝕,許多閩南傳統在這個島中就象化石一樣被保留下來。
歷史上的閩南指漳泉,還泛指潮汕、莆仙。而今這些地方固然存有不少傳統閩南建筑、傳統閩南信仰、傳統閩南戲劇音樂等,但它們生存在現代浪潮的夾縫中,破碎而零散。唯金門的地理景觀、傳統建筑、地域風俗、人文情懷保留完整,傳統閩南物質與非物質遺存,與周遭環境渾然一體,成為金門人文氣質的一分子。
因此,金門人的聰明不只在于對遺存的保護,他們將文化密碼隱藏在有趣的細節當中,通過一個又一個細小的元素烘托出相應的大環境。走在金門,時不時你就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傲然挺立的風獅爺、風雞;被喻為十大建筑奇跡的閩南建筑奇景——出磚入石;雕琢精細,裝飾繁縟的宮廟宗祠;見證歷史的牌坊古塔等。環金門島,你找不到一座高樓,即使現代建造的房子也以低層建筑,配合閩南古厝洋樓,使整個金門的空間結構自然一體,更使紅磚白石、燕尾馬背的炫麗得以突顯。金門的商市街道,也是金門氣質的重要代表,店家商鋪一列排開,頗具南洋風味。在存德藥店前,我駐足贊嘆,清代至今的百年中藥老店,店貌仍存,黑色基調的背景前坐著優雅的老奶奶,讓我全然淡忘俗事煙塵。由這一個個的傳統古跡點串起來的金門,烘托出了一個超塵脫俗的傳統文化大環境,讓你猶入時空隧道,足以發揮思古幽情。
這種傳統文化環境又與金門的文脈歷史相結合,將人文內涵與之相輔相映。金門沒有大型的工業,高梁酒、金門菜刀、金門貢糖是主要產業,因此污染極少,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天藍草綠,配合紅色絢爛的閩南色彩,加以干凈靜謐的道路,充足的綠色植被,使金門更具田園情懷。金門的民情民風又將這種情懷烘托得淋漓盡致。留守于金門的人,熱情、淳樸、知足、恬淡。走在金門的大街上,你安全踏實,這里的人夜不閉戶,車不關窗。金門人說這是個富足卻沒有壓力的城市。這種古樸的鄉風民俗,營造出迥異于現代社會的獨特的金門城市氣質,使金門成為一個有故事的土地。
這種氣質會渲染和影響置身于其間的每一個元素。金門模范街為商住一體的僑匯騎樓,它是閩南一個時代的代表,勇闖海洋的閩南華僑用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筑結構和張揚跳脫的閩南色彩,宣示榮歸故里的驕傲。它在藍天映襯下是特別艷麗的,但我感受到的卻是它的淡然恬靜,我料想是金門的城市內涵賦予它獨特的韻味。(圖21)
金門的文化遺存和人文內涵就是這樣相托相映著的。這種種遺存、人文、氣質的完美結合,讓金門成為傳統閩南文化的活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