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在工資待遇的總體水平上不可能超過發達國家,但是為了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國家在制度建設和政策優惠等方面力度的確是非常大的。
居留是一個公民在世界某個國度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首要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規定:“外國人在中國居留,必須持有中國政府主管機關簽發的身份證件或者居留證件”。居留一般分為臨時居留、長期居留和永久居留。臨時居留,是指不超過1年的居留,這類居留證件發給持F、L、G、C字簽證,來華訪問、旅游、過境或承擔乘務工作的外國人。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法律上的“長期”居留,不是人們通常誤解為“無限期”的居留,而是指1年以上、5年以下的居留。這類居留證件只發給持Z、X字簽證,來華工作、學習的外國人;永久居留,則是指定居。永久居留資格是一國政府依據本國法律規定,給予符合條件的外國人在本國不受居留期限制的一種居留資格。這類居留證件只發給持Z、X字簽證,來華工作、學習并且具有突出貢獻的外國人。
臨時居留和長期居留是外國人來華常見的居留方式,永久居留則是不常見的、有著比較嚴格條件限制的居留方式。由于我國是人口大國,且不是移民國家,因此并非任何外國公民都可以輕易地得到中國永久居留資格。早在1985年,我國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時就規定:“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投資或者同中國的企業、事業單位進行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合作以及其他需要在中國長期居留的外國人,經中國政府主管機關批準,可以獲得長期居留或者永久居留資格”。該法《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對符合《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十四條規定的外國人,公安機關可以發給1年至5年長期居留資格的證件;有顯著成效的可以發給永久居留資格的證件。”
隨著改革開放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特別是海外高層次人才需求不斷擴大,為了推動大力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投資者,2002年,國家先是在《關于為外籍高層次人才和投資者提供入境和居留便利的辦法》中進一步對居留便利的優惠政策作了闡述,提出了對外籍高層次人才提供入境和居留的便利,規定“對需在中國工作并長期居留的外國籍人士,可辦理2—5年有效的外國人居留證件以及相同期限的多次返回Z字(工作類)簽證”;后來在2004年8月,國家又頒布實施了《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其中規定對外籍高級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投資數額較大的外籍投資者可以授予在華永久居留資格,給予持永久居留證件者以免簽證入境等優惠待遇。這就是與國際接軌的所謂“綠卡”制度。
“綠卡”制度又分為加入居留國國籍和不加入居留國國籍兩種方式。中國的“綠卡”只限于三種外國人:一是對中國改革開放有重大貢獻的外國人,包括外聘高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投資數額較大的投資者;二是中國一些單位非常需要的藝術、技術人才;三是家庭團聚人員。其中前兩項對吸引外籍高級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投資數額較大的外籍投資者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制度實施當年,北京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美國專家寒春等10名具有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就由北京市公安局為其換發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當年9月,就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等33個國家的649人取得了被稱為中國“綠卡”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從2004年8月5日實施這一政策到去年年底(2008年12月31日),國家已批準1221名首次申請“綠卡”的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并為1593名符合條件的外國人換發了永久居留證。“綠卡”制度的實施,表明中國真正開始從居留方式上融入全球一體化,為符合條件的外籍人士在中國“安居樂業”提供了法律保障。這一舉措受到包括摩托羅拉、西門子、飛利浦、寶潔、奧沃瑪等駐華機構或代表和許多外籍人士的廣泛好評,也為真正愿意在華永久居留的外國人帶來了“福音”。對海外高層次人才,《關于建立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綠色通道的意見》(國人部發[2007]26號)也明確規定:“已加入外國國籍或取得國外長期、永久居留權的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可按國家規定申請《回國(來華)定居專家證》或《外國專家證》,并享受有關待遇”;符合《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要求的,可憑有關部委出具的推薦函或身份確認函以及《回國(來華)定居專家證》,按有關規定辦理《外國人永久居留證》。這些優惠政策應該說是不少來華(回國)工作專家們所非常期待的。
對于海外人才回國工作的工資報酬方面,上世紀8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在《引進國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設的決定》(中發[1983]30號)就明確提出:“對我國急需的關鍵人才,應重金禮聘。”本世紀初,國家在多次提高外國專家工資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外國文教專家工資的“最低工資標準”和“工資指導線”,提出外國專家的基本待遇應當不低于其國內的工資水平,并且重申:“對我國急需又難以聘請到的關鍵人才,應重金禮聘。”目前,國家外國專家局正繼續積極研究出臺新的外國專家工資政策。
近年來,對海外高層次人才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的工資待遇政策,總的原則是“工資報酬應與本人能力、業績、貢獻掛鉤”,具體有這樣幾個要點:一是明確在銀行、保險、證券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的回國高層次留學人才,首次確定工資時,用人單位根據其能力和所任職務,按照國家現行工資標準,高定2-3個職務工資檔次,以后晉升工資,同國內其他人員一樣按有關政策規定執行;二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工作的,可實行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方法,每月另給相當其工資5倍的職務(崗位)津貼;三是對作出重大貢獻的,可給予不超過本人工資10倍的職務(崗位)津貼;四是規定在國有大型企業工作的回國高層次留學人才的工資和津貼,由用人單位根據其所任職務和能力,參照在華外資企業同類人員的工資水平協商確定;五是對到企業從事技術開發或以技術入股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的,可按合同規定給予一定比例提成;六是以本人的專利、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參股的,經投資各方約定,可適當提高技術入股分紅比例。最近,中央領導又指示在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過程中應積極采取協議薪酬制、期權制、股權制、企業年薪制等項中長期激勵措施。
可以看出,雖然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在工資待遇的總體水平上不可能超過發達國家,但是為了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國家在制度建設和政策優惠等方面力度的確是非常大的。這一系列優惠政策必將惠及每位回國(來華)工作的外國專家和海外高層次人才。
(本文作者為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