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得不承認,互聯網這只動物還相當低等,只處在進化的中間階段:神經系統比較完備,并且已經進化出了一些中樞神經的雛形,例如負責搜索的中樞神經Google和百度,負責交易的中樞神經e-Bay和淘寶網……但中樞神經還沒能整合成腦,也還沒有進化出感情和記憶,更別說理性了。
正如生命的進化一樣,如果把互聯網看成一個有機體,我們不得不承認,互聯網這只動物還相當低等,只處在進化的中間階段:神經系統比較完備,并且已經進化出了一些中樞神經的雛形,例如負責搜索的中樞神經Google和百度,負責交易的中樞神經e-Bay和淘寶網,負責聯絡朋友的中樞神經FaceB00k和開心網,負責買書的中樞神經Amazon和當當網……但中樞神經還沒能整合成腦,也還沒有進化出感情和記憶,更別說理性了。
因此,網絡下一階段的進化將會出現四個方面的重點:
一、建立健全對局部刺激能做出反應的“神經系統”。例如,在互聯網領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基于相同興趣的、像原始部落一樣的博客圈,在這些博客圈里,一個人的信息會迅速傳遍全“部落”;在通信領域,就是如前文提到的,基于小區信息、wi-Fi、RFID或藍牙布設“感覺神經元”與運動神經元,使手機能從網絡環境中獲取相關信息,也能把自己的情況反饋給網絡。這些,是后面知覺和情緒能否足夠豐富的保障。
二、整合現有的“中樞神經”形成對用戶的整體知覺,具體分為兩個層面:對單個用戶的知覺的整合和對群體行為的整體了解。
以網絡為例,我在上期文章中講到外部圖像可以被轉換成對舌頭的電刺激,從而使大腦重新構建“視覺”能力,這有賴于大腦的模式構建的能力,而沒有大腦的模式構建,輸入進大腦的只是一堆沒有意義的光點。現在我們對互聯網的了解就僅限于一堆原始數據(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用一個亮點代表一個節點的互聯網云圖),這些數據因為沒有模式構建,是不能被大腦所直觀感知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依照我在前文中提到的杰夫·霍金斯的《創智慧》一書中提到的分層級的模式構建方法建立對互聯網數據的知覺體系。
三、使現有的“中樞神經”功能變成自組織體系,檢驗標準是,不需用戶了解其機制就能夠完成操作。
以網絡為例,從通訊的角度,我們現在要聯系朋友,必須知道對方的電話號碼,即使是即時通訊軟件,也要先知道對方的號碼或地址,才能添加好友。未來的自組織的通訊方式應該是這樣的:首先,對熟人而言,知道對方的姓名就能夠聯系到對方;其次,我們的即時通信軟件會自動分析我們每個人的個人喜好和最近關注的話題,把有共同興趣的人聚類,并在這些人的即時通信軟件里形成實時的討論組。例如,我正在和朋友討論足球,我的MsN的旁邊就會出現一個足球討論組,我一點擊進去,就能和所有正在聊足球的朋友認識并攀談了(順便說說,現在新浪等網站上已經出現了同時瀏覽某一網頁的人的實時聊天室,應該是這一通信方式的雛形)。
四、在中樞神經系統自組織的基礎上形成網絡的記憶和情緒能力。網絡在這方面的進化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對網絡上的每個個體的記憶和情緒的匯集,例如每一次修改版本都被完整保留的維基百科和無遠弗屆的Google都是對人類記憶的匯總,但這方面我們才剛剛起步,如何基于對現有內容的分析更好地形成群體智慧,無疑是網絡面臨的一大挑戰;第二,是對過去歷史的分析,例如,從我的出行記錄中,分析行為特征,并指導我下次出行更加安全有效。
網絡的進化剛剛進入知識的范疇,對其進化的規律、進化的方向、以及下一步進化的步驟,我們都剛剛開始探討。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積極參與,也許下一個Google就產生于網絡進化的探討所帶來的創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