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的巨大資金投入方向必須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使電氣機械、通用機械、運輸設備制造業等廣義機械和電子工業,成為中央技術改造和科技資金流向的最主要技術產業。
經濟增長是有周期的,經濟周期是經濟發展規律的表現,也是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當經濟增長率下降或者出現波動時,可以通過加快產業資本的積累來創造總需求。當前,運用中央財政資金來推動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的投入增加,具有逆經濟周期的特點。與“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的直接財政補貼政策不同的是,這一戰略的實施不僅產生了有助于提高總需求的短期效應,而且對經濟結構變化有長期的積極效應。說到底,中央政府動用財政資金來推動產業技術改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快結構調整,為未來的經濟增長奠定一個堅實的技術基礎。
中央政府應當如何來確定技術改造的重點產業呢?在運用財政資金時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將資金投向什么產業和領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考察具體的技術領域。技術在每一輪新的經濟增長階段都表現出它的獨特性,2000-2008年的中國經濟具有顯著的資本深化特點,鋼鐵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速度居于前列,資本形成率最高。更多的設備投資,蘊含著更多的技術積累和更強的技術創新力。在一組新技術的應用中,每一次技術改進不僅給那些產生技術改進的部門,而且也給采用新技術產品的其他部門帶來技術進步。因此,鋼鐵工業運用的新技術,已經對所有使用鋼鐵產品的機械類及其他相關部門技術進步產生了“乘數效應”;化學工業也是如此。
在鋼鐵工業和化學工業資本形成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后,未來數年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是什么?應該是“技術深化”的產業和領域。我們先列舉兩組數據:一是按照技術分類來確定高技術產業和中高級技術產業中,資本形成率仍然較低的產業。例如2007年電氣機械、機械工業、儀器儀表工業和運輸設備制造業,合計固定資產凈值為全部制造業的19.22%,比鋼鐵工業和化學工業的合計比重(25.05%)要低得多。二是以人均固定資產凈值來衡量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2007年的中國制造業人均固定資產凈值為11.40萬元,鋼鐵工業和化學工業分別為21.61萬元和21.43萬元,是平均值的一倍左右;而電氣機械、通用機械、專用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均低于平均值。產業的固定資產數和人均固定資產凈值數據,均顯示了中國多數高技術產業和中高級技術產業,仍然處在資本積累不足的局面。
要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須更合理地安排資金的流向。受資金總量的限制,選擇總是要做的,需要確定優先權。優先權通常是由市場機制來運行,企業只是以市場信號或預期的市場信號做出決定。市場和企業決策的相互作用,決定了技術進步的速度和方向。然而,面臨工業發達國家經濟衰退的外部沖擊,當市場機制不能充分保證對社會有益的最優資源配置,市場力量也不足以促進技術產業的發展時,政府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我認為,財政資金的使用應當分為兩個部分:主導性技術領域,也即重點發展的技術產業,應當占全部資金2/3以上的比率;包括鋼鐵和化學工業在內的一般技術領域,占1/3的資金比率。具體說來,技術改造的資金,應當流向固定資產凈值比率較低和人均固定資產凈值低于制造業平均值的技術產業。
當前,中央政府的巨大資金投入方向必須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使電氣機械、通用機械、運輸設備制造業等廣義機械和電子工業,成為中央技術改造和科技資金流向的最主要技術產業。要確信,技術產業的增長是大量投資的結果,資本深化是技術深化的基礎。當資本積累較小時,增加投資就顯得更加重要;當資本不斷積累后,推動技術進步的努力更容易取得成功。從全國范圍來說,“調結構”的核心就是優先發展同時具有“資本深化”和“技術深化”特點的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