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觀點認為,此次危機的根源,簡單概括起來就是美國及世界各國金融業的過度擴張——擁有超乎尋常的政治和文化力量的銀行巨頭的誕生,就證明了這一點。
對于此次金融危機,尤其是危機之后的經濟走勢,當前存在著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幾乎受到全球官方的認可,那就是支持美國、西歐以及其它各國的政府理念;第二種觀點則是非官方的,雖然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政府認可,但這個非官方版本的支持者眾多,且隨著事態發展,也許還會吸引更多的關注。
官方觀點認為,這件發生在2008年秋季的罕見的災難,使得美國及其它很多世界金融中心在轉瞬間變得搖搖欲墜。這場災難事出有因且結論莫衷一是(大多數官方言論都在聲稱“此次危機根源眾多”),但實施及時而強大的宏觀經濟政策,顯然比爭論更重要。
所謂的政府策略,如薩默斯(Larry Summers,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所明確聲明的,即由政府掌控一切金融干預手段,用于支持銀行系統。其中包括:大量的現金——這有賴于聯邦儲備的信用;努力通過各種途徑處理銀行不良資產;最巧妙的則是在法制規則監管和實施中盡可能地寬容——由最近的美國銀行壓力測試可見一斑。但尤為重要的是,政府策略還包括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如果所有的刺激政策均付諸行動,美國的債務與GDP的比率將翻倍(從GDP的41%,上升到GDP的80%)。
顯然,將不計其數的、甚至不計代價的資源注入金融部門,不僅能使受援方信心倍增,而且在援助效應擴散以后,至少也還能暫時地鼓舞整個金融市場。但是 ,盡管政府熱切地呼吁著制定出臺一系列強有力的宏觀經濟援助政策,但實際效果與其付出的努力卻形成了巨大反差。官方一致宣稱,對法制監管體系做一些小規模的調整就足以解決問題,而且還能預防問題再次發生——如果所有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調整措施,能將危機發生的原因和疏于監管的政策缺陷統統掩蓋,那就皆大歡喜了。
似乎這僅僅是一場屬于專家們的危機——他們在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方面放松了管制,而在危機爆發后卻只需召開董事會來一番爭長論短,即可解除危機。
也許吧。
第二種觀點,是對于我們已否真正脫離險境充滿了質疑。這種觀點認為,此次危機的根源,簡單概括起來就是美國及世界各國金融業的過度擴張——擁有超乎尋常的政治和文化力量的銀行巨頭的誕生,就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金融業的規模、本質和影響是問題真正之所在,那么,危機以來的官方觀點與真正的解決之道簡直是相差萬里。把資源注入金融系統,至多只能延遲“最后審判日”的到來,或者是增加其成本。而更大的可能性是,“所有緊急財務援助之母”(the Mother of All Bailouts)正將問題蓄積起來,短期內即可能爆發。
國家債務即將翻倍(占GDP的百分比),可目的是什么?是為了保護那些政府認為“大到不能讓它破產”的企業不至于垮臺?為什么不試圖去分解它們,或者至少限制它們的規模?能達到目標的途徑有很多,只要行之有效,就該采用。但目前無論是來自美國政府還是國會領導委員會的那些紓困方案,都無濟于事。
盡管通往絕路的路程看來還很長,但潛在的后果——或者你可能愿意稱其為附帶損害——卻是非常可怕的。你會看到稅收提高,發展減緩,創新能力躑躅不前,創業減少,許多卓越企業家逐漸銷聲匿跡。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的人都會深受其害??伤麄儠饾u醒悟,并開始深思該采取什么措施,以及這些措施該由誰來執行。
“小到可以破產”,也許最終會風行。雖然官方意見總是顯得堅不可摧,可翻天覆地的時刻,終究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