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閩南漳州,不能不去看一看華安縣的仙字潭遠古摩崖石刻,那天,我們在華安縣博物館林館長的引領下,來到仙字潭,細細閱讀、審視那鑿刻于峭壁上的“人莫能識”的一串串字符,一處處天書。
仙字潭位于華安縣沙建鎮九龍江北溪支流汰溪下游,那里河道彎曲回旋,水流湍急,在北岸形成峭壁,峭壁下積水成潭。因為那里有多次商周時期“神仙”留下的筆跡,故人們把它稱為仙字潭。潭的兩岸山不高,卻碧綠,涉過一道淺淺的溪水,就能直面摩崖,看到遠古先民遺留在巖崖上的石刻。這些石刻歷經千百年的風吹日曬,苔生巖剝,雖然有的已是紋道漫漶,但大都還清晰可辨,因此,當石刻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以致都不敢用手輕輕去觸摸它,生怕一不小心就觸摸到仙人的影子與靈魂。
仙字潭摩崖石刻主要有6組,是福建省最古老的石刻,素有“江南一絕”、“千古之謎”之美稱。這些石刻線條活靈活現,字符風格相似,技法類似,形式怪誕蒼老,走近一看,有的如武士盤據,有的像舞女翩躚,有的似刀劍交錯,有的宛若人頭獸面,似畫又過于抽象變形,似字又別于傳統上的漢字,千百年來,人們把它稱為“仙字”、“仙書”、“仙篆”,民間還有“雷劈顯字”的說法。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專家學者來到仙字潭,試圖解開“仙字”內容,最早對仙字潭摩崖石刻進行釋讀的當數唐代文學家韓愈,韓愈解讀為“詔還黑視之鯉魚天公畀殺人牛壬癸神書急急”。此“古篆19字”說甚類道教的偈語,即“上帝責蛟螭”之說,充滿迷信色彩。明何喬遠《閩書》卷二十九《方域》、清乾隆《福建通志》和清光緒《漳州府志卷四#8226;十八#8226;記遺》,也類似記載,李協曾提出,“漳泉兩州,分地太平,萬里不惑,千秋作程,南安龍溪,山高氣清”的24字“地界說”。1915年8月,嶺南大學教授黃仲琴先生不避風險,深入實地調查,于1935在《嶺南大學學報》四卷二期上發表《汰溪古文》,認為汰溪摩崖石刻“疑即古代蘭雷民族所用,為爨字或苗文的一種”。1961年12月,省人民委員會刻立的“仙字潭摩崖”省級文物保護牌,把它定為“少數民族遺存的圖象文字”。1982年,劉蕙孫教授在《福建華安汰溪圖象文字初研》中,解讀其中一組為“昱馘夷俘越,口吳王昱,吳戰越,戰番、口番”,認為是吳部落的酋長戰勝了夷、越、番三種稱王紀功的刻石。1984年,林蔚文先生在《福建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試考》中,解讀為:(部落)二師(征)伐(敵)酋(首)俘伏(敵)酋(首)。認為是“某部落征伐越某一部落的一次戰斗紀功石刻”。這些都是“文字說”。“文字說”主要有:“古篆”、“大篆”、“爨文”或“苗文”、“吳文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圖像文字”等,它延續了一千多年。1986年,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蓋山林先生考察了摩崖石刻后,發表了《福建華安仙字潭石刻新解》一文,認為仙字潭摩崖石刻不是文字,而是圖畫,是“過作者藝術夸張濃縮,符號化了的原始圖畫”,是“巖畫主題無疑是表現某個氏族部落所跳的娛神舞蹈,他們想通過跳舞向神靈獻媚,通過討好神靈,希望得到保佑,達到抗御自然威力,獲得狩獵成功的目的”,從而引發了一場“字”與“畫”的爭論。
從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內容看,許多專家認為,巖刻表現了某種功利目的,因此出現了“圖騰(或族徽)說”、“舞蹈說”、“事件說”、“宴飲說”、“征戰說”、“紀功說”、“媚神娛神說”、“祭祀說”、“地界說”、“生殖崇拜說”等多種解釋,有的專家還作了具體解釋,如為了祈求豐收、平安,祭祀水神,甚至對舞人動作、排列的寓意與美等進行了解說。從現存的巖畫畫面看,更多的是一些擬人化的神靈偶像,如人像曾面形狀等。巖面以舞人與人畫像為主,如第三組石面的舞者,雙臂平展,兩腿叉開,胸部作二個點,表示女性乳房,風格粗獷熱烈。那些女人像,無不融入了一種神秘的欲望,再現了女性性交、懷孕、生育、繁衍的生活觀念,表明了古時汰溪閩越人對母氏社會的生殖崇拜。眾多的人物造型鑿刻于高低不平的石面上,看似千篇一律,實又夸張有度,疏密豐實,尤以舞蹈姿勢為突出。如第一組的石面圖像曲肘下擺, 兩腿叉開,作騎馬狀,十分生動傳神,描繪了古越人娛神以舞的場景。蓋山林考察仙字潭后,寫下了“峭壁巖刻仙字潭,閩越先民舞蹁躚;巖畫悠悠數千載。敬祭水神娛神仙。”這首詩生動描寫了仙字潭先民的生產、生活情景。
漳州是古越國所在地,早在八至四萬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熱土上生息繁衍和勞作,并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燦爛的文化篇章,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些似字似畫的石刻,就是先民從野蠻走向文明的印證,是我國東南沿海一處極重要的文化遺存。
華安縣汰溪流域地處亞熱帶,原始闊葉林密布,氣候宜人,四五千年前的古越人,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仙字潭巖刻峰為石蚵山(今名石高尖),上有蚵殼,可見這一帶地域有近海、叢林,正是古越人漁獵耕種的好場所。那時林中多虎狼,且瘟神肆虐,“瘴疬”流行,加上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度日艱辛。而仙字潭之下地勢平穩,水流緩慢,兩岸可耕地達數千畝。仙字潭又是扼汰溪下游千畝糧倉的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仙字潭先民在這地區出行采集、漁獵耕種,并選擇這樣一個險要之地,鑿刻圖像文字,是有用意的。據華安縣博物館林館長說:那些古拙、粗獷、原始、奇特的類似“兒童畫”的符號,生動描繪了先人祖宗崇拜、生繁崇拜、祈求翹盼,或者就是巫術活動場面,具有東南人種特有的原始文化性質。林館長介紹說:巖刻幾乎都朝西南方向,從中可以看出汰溪流域的原始氏族是從閩南沿海一帶遷徙而來的。蔡永蒹《西山雜志》云:“《閩中記》述南安郡西南有汰溪,古畬邦之域也。溪之上有摩崖鐫蝌蚪之蟲痕鳥跡,象形古篆文,自晉唐以來咸不之識焉……《九鼎銘漢隸篆釋義》云:汰溪即古傣人之故鄉……摩崖石刻乃商周之時畬人留伯所鐫……經畬吳昱戰太君越慶功時,太母夫人稱賀,太母者太姥也,摩崖石刻古文如舞女即蘭太武族翩翩起舞祝賀也,獸形古文龍門人之文也,余咸畬文耳”。專家大都認為,仙字潭摩崖石刻是古代“越族”(或越部落,福建越族)、“畬族”(及其衍生的“畬人”,“藍雷族”)、“吳族”等三個族屬所為,其中以認為“越”、“畬”者為多。
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古怪蒼老的圖文,不管是表現殺戮俘虜后的祭祀活動,還是描述激烈的戰斗場面以及征戰勝利后的狂歡,或者是反映奴隸社會時期古越人慶賀收成、祭祀祖先的場面,都充滿著神秘色彩,千百年來就這樣默默地遺留在汰溪畔蒼蒼巖崖上,等待人們用心靈和智慧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