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閱了上一期的雜志發現新增了兩個欄目——《茶商在線》和《對話茶官》,這兩個欄目不錯,里面的人物應該都是一些離我們遠的茶人,了解他們背后的故事,獲得他們創業成功的經驗,對我們也有幫助。有個建議,內容形式上可以再鮮活一些,增加可讀性。
上海劉小姐
編輯部回復:感謝您的來信。這兩個新增的欄目是我們雜志的非固定欄目,不是每期都有,我們會對素材和內容進行認真篩選,盡量把精品呈現給讀者。您的建議很好,我們會虛心采納。
我特別注意了上一期《海峽茶道》的尋茶欄目,寫的是黃茶。我雖然知道黃茶屬于六大茶類之一,但是沒見過它的廬山真面目,對它們的背景、歷史、產地等相關知識也知之甚少。讀過這篇尋茶記,對中國的黃茶算是有了初步了解,雖然我不知道為什么身為六大茶類之一的黃茶會處于鮮為人知的尷尬境地,但是它被列入六大茶類總歸有它的道理。所以我希望更多的茶人、茶商去關注黃茶,讓它們煥發出動人光彩。
西安陳先生
編輯部回復:我們的尋茶欄目自開設以來得到了許多讀者和茶人的關注和支持。我們能做的就是把中國大地的茶都尋遍來回報讀者。所以,尋茶欄目甄選的素材是不分地域、不論茶類,只要是茶,只要這些茶有自己的故事,我們的尋茶欄目就會有它們的身影。
很喜歡陳陶然的專欄,但是也好幾期沒看到她的文章,上一期雜志的專欄終于又盼到她的文章了。依然是那種女人小資細膩的文風,讀起來特別享受。我希望貴刊能多發表一些陳陶然的文章,我相信喜歡她的人一定不少,都和我一樣期待她的作品。
廣州鄭小姐
編輯部回復:感謝您對我們專欄作家的支持,您的要求我們會盡量滿足。因為陳陶然小姐常年旅居國外,不能保證每期都有專欄文章。考慮要照顧到每個讀者的閱讀喜好,我們每期的專欄作家也會做點調整。
封面茶畫
林深,字自遠,別署淵淵堂。師從林容生、林海鐘教授。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2006年,作品《風和意暢》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2007年,作品《氤氳含翠》獲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最高獎——優秀獎:2008年,作品《一渠春水赤廊橋》入選2008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作品《江路春風夾岸華》入選第七屆工筆畫展,作品《獨尋春偶過溪橋》獲首屆中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最高獎——優秀獎。
林深的繪畫師從對傳統能有獨到體會的好手林容生、林海鐘二位先生,使他能于所謂的“新”與“古”兩種看似不同的路徑中對傳統有一個復合的回望姿態。林深的寫意畫得法于浙派,注重畫法中有筆法,一筆提按較轉之下形意全出,溫潤閑靜、古意盈然。更妙的是,他將這種以書法為技術本原的寫意塑形技法引入大青綠山水的勾勒中,絞轉提按隨心而動。使得其畫面新鮮松活,避免了工筆勾勒守白棄黑、取形忘意的通病。
生活的歷練和對藝術的思考使他的作品日漸成熟。如果說他的水墨系列作品更多的是以古典方式的蕭疏簡淡來追尋宋元古人的山高水遠、飄渺無著、靜絕塵寰的理想之境,而近期的工筆重彩系列則以一種腳踏實地的自覺來描繪他所熟悉的閩中山水,田地的阡陌縱橫、山丘的高低錯落以及漫不經心茶樹、翠竹、小溪都散發出寧靜、平和的田園詩情。筆下的風景有一種于蔥蘢處見清瘐、絢爛處散出荒寒的意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