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多的正面評價總是多于負面評價,比如“眾人拾柴火焰高”。在社會生活法則中,人多的力量更為強大,而無數的事實卻證實:三個和尚沒水喝!
這種缺乏效率的“1+1<2”效應,最為現代企業和組織忌諱,但偏偏幾乎在任何地方發生著。
比如兩個人以上的群體干活時,就會有人偷懶;在一起干活的人越多,偷懶的現象越嚴重,也就越容易出現南郭先生。
這種現象無疑是一種社會浪費。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每個人的責任減少了,人性中懶惰的天性得到r縱容。人多本不是壞事。但是人多而又沒有明確的責任,就容易讓人偷懶,從而產生社會浪費。
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建證每個人都要負責任的機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但讓每個人都負擔起責任,而且擔負責任就能獲利,不負責任就有可能受害。
一間大學男生宿舍的“關門事件”頗能說明問題。
這間宿舍有7個大學生,靠門邊那個床位的同學最苦不堪言,尤其是冬天的晚上,如果夜起如廁的室友進出時沒及時關上門,他就會被無孔不入的北風一次次吹醒。
住門邊的同學費盡了口舌,拜托拜托各位大佬,請你們進出時隨手關上門,讓小弟我少喝點涼風。好話說盡、請宵夜、外帶強力“威脅”,如果準再忘記關門,下周我就要求老師給我換床位。但是,軟硬兼施過后,室友們仍然經常記不起關門。
最后這位同學在門上貼了一張字條,問題便得到了解決,字條上面寫的是幾行赫然的大字:如果你記得關門,全屋7個人都暖和;如果你忘記關門,全屋7個人都要挨凍!
此后,這個宿舍的門就再也沒有長時間敞開過。原來,讓每個室友都負起“保溫”的責任,并從這個責任中獲得直接的利害結果,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那個聰明的同學將內容相似的字條——“為了你的溫暖,進出請關門”貼在教室的門上。那所大學大教室能容二三百人,小教室能容七八十人,到了冬天,進出忘記隨手關門的人自然更多。字條貼出后,結果如何?教室的門基本上關住了,原來因經常“漏風”而非常寒冷的教室變得比較溫暖了。每個人都負起了責任,于是,每個人都得到了“溫暖”的收益。
沒有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責任。有了責任,可以找到水;沒有責任,即使有水,大家仍會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