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戶籍新政出爐,引發會城熱泌。與身邊那些焦急又興奮地打探消息的同事相比,王秀莉表現得很平靜,因為去年6月份她就拿到上海市的戶口簿。但想起過去七年來為了這個小本本所付出的心血和精力,她又無法平靜。
王秀莉是某央企上海二級公司的財務經理,2000年通過招聘進入公司,如今已是第10個年頭。
初到上海時工作很忙,她無暇關心戶口的事,直到孩子要上學了,她才發現沒有上海市戶口是個大麻煩。那時,上海仍然實行藍印戶幾政策,按照規定,只要在上海購買商晶房,就有機會轉為上海戶口。“先買房,再落戶”成為王秀莉當個“上海人”的唯一選擇。
于是,她便和丈夫商量,賣掉老家的房子,籌錢在上海浦東買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2002年,當她拿到房產證準備辦戶口的時候,突然傳來“噩耗”:由于藍印戶口推動了“購房移民潮”,刺激上海房價快速飆升,政府決定叫停這一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以吸引外來人才為目標的居住證制度。
2002年年底,“買房落戶”計劃落空的王秀莉,還是拿到了居住證,孩子也通過托關系就近上了小學,但想到將來孩子還要上初中、高中、參加高考,沒有戶籍始終不是辦法,情急之下她想到了買“黑市戶口”。可是當時一個“黑市戶口”炒到30萬元,而且給了錢還不一定有把握,這讓王秀莉望而卻步。
轉機終于出現。2006年,王秀莉丈夫所在的另一家央企要到上海市投資項目,上海兩個區“內訂”,其中一個區允諾為該央企職工或家屬解決5個上海市戶口指標,王秀莉的丈夫幸運地獲得了一個指標。2008年6月,在孩子上初一之前,王秀莉拿到了上海市戶口,成為真正的“上海人”。
由于工作需要,王秀莉曾去過30多個國家,說到成為“上海人”的個中艱辛,她常對朋友調侃說:“辦30多個國家的簽征已經夠難了,想不到辦個上海戶口更難。”